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紙‧慾望化身

本作品從中國的祭祀習俗出發,借用「焚燒紙紮物品,會令一個世界產生相對應的化身」觀念,以及祭祀禮俗裡「焚燒」這個行為符號,來探討社會普遍對於物質追求和慾望的滿足毫無節制的心理狀態。中國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葬的禮俗,最早可以考證到漢代,它是將紮製、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紮紙,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11。中國的民俗普遍認為,陽間的人將紙紮而成的物品焚燒之後,在陰間的祖先就可以如同在世的時候一樣使用此物品,例如焚燒紙紮房子,就是希望祖先能住在屋子裡面免受風吹雨打;焚燒紙紮車子,就是希望祖先在陰間能以車代步,圖個方便。當生活習慣隨著社會脈動而改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紙紮而成以供祭祀的物品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能反映出社會現象和流行,從紮紙反映社會現象的角度來看,大陸的台商流行在祭祀祖先時焚燒紙紮保鑣、紙紮傭人以及紙紮二奶,從紙紮反應社會流行趨勢來看,市面上已經有許多不同型號的紙紮手機、數位相機、PSP遊戲機…等,非常琳瑯滿目,紙紮的功夫也非常的細緻擬真。陽世的人大部分都會挑選最頂級的牌子、最新的型號、最符合時尚流行的紙紮物品來孝敬祖先,這也充分反映出人們企圖改善死亡之後的生活品質,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能過的最少要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然更希望過的比活著的時候還好。由另一個角度來說,紙紮物品也可以忠實反映出人們心中最底層的慾望。從以上的社會現象,我們可以藉由人們挑選紮紙物品的喜好,觀察出社會上普遍對名牌以及流行時尚盲目崇拜的風氣,還有對於慾望滿足的各種想像。於是本作品想藉著打火機點火做為互動方式,以滿足人們各種慾望的非常誇張的紙紮物品為影像媒介,非常直接的指出人們對慾望的追求,無論是生是死都無法停止的悲哀。「紙‧慾望化身」這件作品,透過數位影像的運用,將人們不可見的慾望,化身為可見的影像,換句話說,本作品所呈現的所有影像物件,都是人類內心慾望的數位化身。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林俊賢
  • 創作日期
    2006/10/1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