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寄生負空間

你們所看見的只是我的肉體,我的靈魂寄生在負空間。影像的爆炸,讓我們所有的視聽覺的訊息收受、認知價值、思想表達都難脫媒體的主導與宰制。「電視螢幕本身就是幽靈性的。幽靈再現一個不存在、不再存在或不存在於此的實體,幽靈的再現使不可見之物可知,使不在場者在場,使消逝的出現。」(註)。電視、電影、網路…等種種媒體,從此成為每個人緊緊依附、寄生的負空間。這個負空間或許不真實存在,但是它所夾帶的龐雜訊息與畫面,快速而直接的餵養,讓每個人精神與心靈都獲得飽足,也成為了人與社會互動的主要憑藉。後現代社會所呈現的符號化、訊息化的人為因素壓倒自然因素特徵,媒體的中央集權肯定難辭其咎。但相對的,符號與訊息,也重構了新的「自然」。無論是對單向電子媒體的神遊,或是雙向、多向網際網路的互動,螢幕中再現的物質世界、畫面中的神話意義、模擬真實的虛影幻象…皆被簡化成感官刺激的直接反應,讓現實世界因此被重新界定。正如麥克魯漢(MarshallMcLuhan)所言:「新生的電子互賴關係,會將世界改造成地球村的樣子。」,但在今日,其強大後座力顯然已經超出他所預言。人的存在形式與生命本質,顯然已經因應媒體環境而異化成一個全新的型態。傳統價值的崩解、文化的斷裂、文明的遺忘,人卻從此在虛擬世界的游離中得到自由與救贖,重建新的烏托邦想像。生存在這個負空間裡,沒有規則,沒有疆界,沒有真假,我就是自由,我就是永恆,我就是真理。寄生負空間的概念,便是來自於媒體對現代人居處環境所造成的徹底改變,及人對於此一流變所引發的對存在本質的反思。註釋:邱德亮,<維希留加速2000年。保羅˙維希留(PaulVirilio),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1年。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邱群彥
  • 創作日期
    2006/8/2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