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city

在卡爾維諾(ItaloCalvino)所撰寫的《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Cities)裡,旅人馬可波羅不斷地向忽必烈敘述他旅行的經歷,馬可波羅的語言敘述就像是對城市的語言轉譯,穿越了時間與空間、過去與現代,坐在宮殿裡聆聽的忽必烈,則藉由語言構成了一張馳騁想像的地圖,那投射性的、看不見實體的城市,卻經由想像遊走於異地的時空,城市在忽必烈的腦海中形成了一種多層次的真實。我想藉以引述我的創作理念與緣起,關於我在2005年所開始創作的城市系列的作品裡,我試圖去描寫一種當下的處境感,在作品中●的出現,就尤如城市的語言轉譯與再次閱讀,而真實何在與符號的轉載則是吸引我創作的主要動機。在作品裡,所有城市招牌上的文字被●所隱含著,文明膨脹的脫序感使作品中的●不斷流變著,在單一的平面空間裡,卻承載與相鄰著不同的多重空間,符號在瞬時的語意被城市的壓縮感所炫惑,而身體感卻在無人的多重空間裡穿透、遊走、超越單一空間懸浮。作品裡●的出現,在排列、複製、符號的意義流轉中,使城市以一種自身的姿態再次現身;又或者,在現代文明的霓虹劇場裡,我們為閃爍的燈光產生狂喜而昇華出一股無言的隱匿安全感,於是,被人們所建立起的消費文明,成為另一種「原鄉」的所在。而在此的「原鄉」,恍若已悖離真實,而是一種異地遊走所產生的處境感,其「地」不再是一個地圖座標上的真實地,或是一個雙目可視的地,而是一種不斷變遷、不斷追尋的處境感的標示。......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賴珮瑜
  • 創作日期
    2007/6/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