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修女看診

醫療資源不足由傳教修女引進醫療物資並代為處理緊急及醫療問題 ◎沿革:一、民國三十九年十月成立尖石衛生所,隸屬於新竹縣衛生院。二、民國四十七年設址於義興村。三、民國五十一年七月改隸於各鄉鎮市公所。四、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奉令改隸新竹縣衛生局。五、民國六十八年遷至嘉樂村迄今。日據時期,日人著手改善台灣的公共衛生,主因在於日人攻台雖然獲勝,但病死的兵員比戰死的還多,如一八九五年發生在今天屏東縣境內的牡丹社一役,傷亡的日本官兵人數僅有六百多人,卻有四千多人病亡。為確保派駐海外人員的安全、穩定殖民地的統治,日本政府在戰事結束後,開始改善台灣的醫療衛生,如設立醫學院、培養醫事人員,建構衛生行政體制、制定法定傳染病的種類、施行船舶檢疫規則,並在各地設立傳染病院及瘧疾防治所;在環境衛生方面,雇用英國人為環境衛生顧問,規劃上、下水道分隔設施。日據時期的防疫措施,最有成效的就是一九一八年以後,台灣就不再有鼠疫病例。二次大戰後,台灣的疫病防治工作,轉由國民政府和美國主導。一九五○到一九七○年代,台灣的公共衛生政策以「基層公共衛生建設優於醫療建設」為最高指導方針,政府在每個鄉鎮均建立衛生所,歸縣市衛生局主管,並賦與大量資源及人力。國民政府接收日本總督府所屬的醫院和基層衛生單位,也開始在各鄉鎮普設衛生所、在偏遠地區山地村落設立衛生室,負責當地的診療、傳染病管理、婦幼衛生、衛生教育、環境與校園衛生等業務,構成金字塔形的網狀衛生系統。一九五四年時,全台已有三百六十個衛生所、一百四十間衛生室。種種傳染病防治計劃靠著各地衛生所的醫師、助產士、護士、訪視員,結合戶政系統的里幹事,挨家挨戶調查疫情、宣導衛生教育,例如為新生兒接種疫苗、在社區噴灑DDT、到學校檢查學童體內是否有寄生蟲等,到了一九八○年代,台灣成功壓制了多致命傳染病,如瘧疾、肺結核、日本腦炎、小兒麻痺等。自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七○年的二十多年間,法定傳染病的新患者也由每年近六千人銳減為三百多人。一九八○年代,政府「公共衛建設優於醫療建設」的政策有了大逆轉,它協助、推動衛生所成立群體醫療中心;以衛生所主任為首,衛生所脫胎換骨,從一個負責公共衛生工作的機構轉化為以醫療為主、藉由醫療服務的提供賺取利潤的機構。於是,基層公共衛生工作變為無法為衛生所製造利潤、因而是次要的工作。政府不僅把公衛體系醫療化,同時也將醫療體系擴大化。隨著台灣人口增加,政府不斷鼓勵、支助醫療院所的建造,於是大量資本湧進醫療產業,企圖在商品化的醫療場域中擴張、累積資本。醫事人力也大幅度增加,從八○年代的四萬醫事人力(包括醫生、護士、醫技人員等),到二○○○年已急速上升到十七萬。而這些增加的醫療機構絕大多數是財團或私人所有。相對於醫療機構及人力的擴大化,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相形侏儒化。一九五○年代以降,公共衛生問題的內容雖有所變化(如慢性病取代多數急性傳染病),急待解決的、新、舊公共衛生問題,隨著人口增加及老化,其廣度及嚴重度也同樣增加一九八○年代,全國公共衛生人力(包括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醫生、護士、藥師等醫療人員)僅區區三仟人,而到二○○○年,也僅僅增加到五仟人。完全趕不上醫事人力的擴充,而我國的公共衛生人力與人口比,還不到最醫療取向的美國的三分之一。政府長年推行重醫療輕預防的公共衛生政策,最明顯呈現在公共衛生經費佔全國醫療保健經費的微小比例上。我國二○○一年投入醫療保健的五仟多億大量資源中,僅有三%用在預防性公衛工作上,政府在公共衛生的投入沒有相應增加。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修女看診
  • 地點名稱
    牡丹社/尖石/興村/嘉樂
  • 緯度
    22.1766667/24.7051/23.4558/24.7271
  • 經度
    120.8166667/121.201/120.459/121.2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