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服隊的社會服務活動

徒步上山前往服務地區 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創立於民國56年,以服務山地原住民為宗旨,為台灣第一個關懷原住民的社團。民國五十六年(1967),天主教耕莘文教院司鐸張志宏神父率領師大聖母會同學三十餘人,至新竹五峰鄉桃山村清泉天主堂朝聖,並舉辦村民同樂晚會,受到當地原住民熱烈歡迎。因為感受到山地文化之美,也體會到原住民生活上的問題。於是,清泉之行結束後,師大聖母會的同學們一再提及願意再回山上,為原住民再做些工作。張神父認為此乃樹立大專青年服務人群、訓練大專青年待人處事之良機,遂於是年成立『耕莘山服團』,服務地點最初於桃園縣五峰鄉之清泉、茅圃與新竹縣尖石鄉之梅花,其後以尖石鄉玉峰、秀巒兩村之泰雅族部落為主要服務地區。每年固定培訓大專青年,於暑假期間至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從事服務工作,希望藉此以學習尊重和謙虛的精神,並促進原漢文化交流。原為北區各大專院校之跨校性社團。自民國六十一年起加入『中國互助運動協會』成為所屬的團體會員後,耕莘山地服務隊由純學生團體邁向社會服務性組織。因為原住民遷(寄)居平地謀生者日漸眾多,自民國六十三年起增加都市原住民工作項目。工作地點先於中和,目前移至汐止山光社區(以阿美族為主)。而尖石的工作,也陸續增加了醫療、農業、法律、獎助學金、山地文化生活學習回饋等。民國七十九年耕莘文教基金會成立,耕莘山地服務隊納入基金會之下。隨著時代的變遷,民國82年,青年山地服務團正式改名為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定位原本的服務者轉換為學習者,以尊重的態度和原住民相互了解,讓所有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互助互重。二十幾年前的新光(Smangus)二三十年前的新光部落被作家古蒙仁形容為「黑色的部落」,圖面所示道路是早期後山部落的獵徑,新光一帶的道路在尖石鄉各部落中,開發較晚。後山前頭的泰崗、秀巒、田埔等部落,因地緣關係,開發較早,大都已逐漸改變成可通行車子的小馬路。不像新光部落地處窮鄉僻壤,連山路都還是「羊腸小徑」。新光開發晚,連同鄰近的鎮西堡、司馬庫斯等部落都處於劣勢環境中,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通路相當窄小、不便,但窄小的山路也有窄的好處,窄小的山路可分成幾條獵徑,對早期部落來說倒是狩獵好隱蔽,就像部落對部落的仗事,山徑窄小反而攻守皆宜。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山服隊的社會服務活動
  • 創作日期
    1980/19800101/民國69年
  • 地點名稱
    桃山/阿美族/汐止/尖石/同樂/田埔/田埔/五峰/小馬/清泉/茅圃/後山
  • 緯度
    24.595607/23.018579/25.0691/24.7051/24.7645/23.9744/22.5703/24.6323/22.9979/24.5749/24.6165/23.8938
  • 經度
    121.10643/121.326759/121.662/121.201/121.73/121.59/120.541/121.12/121.316/121.104/121.102/120.94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