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升旗典禮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暑期舉辦的兒童課輔活動 自中央政府遷臺以來,政府對於原住民教育的政策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一、山地平地化時期:自臺灣光復至民國五十一年,將日治時代的蕃童教育所改為國民學校,並比照邊疆學生優待。三十八年訂定「臺灣省教育廳改善山地教育設施三年計畫」,四十年公布實施「改進山地教育實施方案」,四十一年的「臺灣省各縣加強山地教育行政設施要點」。二、融合整體社會時期:五十二年至七十六年。在促使原住民與一般社會融合,仍採平地化目標及保護扶植精神,並加強國家意識,推行國語,傳授技藝等。五十二年訂定「山地行政改進方案」,六十九公布「臺灣省加強山地國民教育辦法」,鼓勵教師任教,學生享有書籍、文具等免費優惠,住校者免住宿費並補助伙食費,增設分班分校等。三、開放發展時期:七十七年至八十九年。教育部於七十七年成立「原住民(山胞)教育委員會」,以「適應現代生活,維護傳統文化」為目標。八十二年訂定「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八十七年的「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第二期五年計畫」,編列專款執行原住民教育工作。同年,總統公布「原住民族教育法」,奠定法制基礎。四、主體發展時期:九十年起至今。八十九年精省後原臺灣省教育廳的業務由教育部直接處理。持續推動「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的「加強原住民學生教育」方案,並於九十二年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以「尊重原住民主體性,發展原住民族教育」做為未來工作目標。耕莘每年暑期總會至尖石後山泰雅部落出隊,並設計了暑期課輔活動。山上的學童,由於教育資源的普遍缺乏,以及資訊的不流通,再加上父母親的忙於家計,無暇顧及子女的課業,使得學童的學業總是落後,有鑑於此,為加強部落的教育,以提升未來的競爭力,耕莘持續地於暑期至部落進行課輔活動。此張照片為民國七十年於養老部落所攝,耕莘的隊員與部落學童一起參加升旗典禮,在此宣示又是一天的開始,一樣要好好認真上課喔!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升旗典禮
  • 創作日期
    1981/19810101/民國70年
  • 地點名稱
    尖石/後山
  • 緯度
    24.7051/23.8938
  • 經度
    121.201/120.94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