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獎溪義渡

「八獎溪義渡」位於現今嘉義市東區短竹里彌陀路一號,於1847年(清道光27年)8月設置,原址位於八掌溪北岸的彌陀禪寺西方500公尺處。 臺灣地形因南北狹長,中央山脈縱貫其中,地表坡度大,河川大多短而水急。又因降雨時間分配不均,有明顯的枯水期與洪水期之分。夏、秋兩季降雨量多,河川容易暴漲,使得船渡在清領時期成為重要交通工具。八獎溪(今八掌溪)為清領時期嘉義往來中埔的重要水路。根據連橫《臺灣通史》的分類,清領時期臺灣船渡分成「官渡」、「私渡」以及「義渡」三種類型。官渡需繳納渡稅;私渡容易被不肖商人勒索並索取高額費用,甚至有因不遂所求而謀財害命的情況發生。因此,由地方官吏與仕紳倡議並籌措資金設置的義渡,便在此背景下出現 。 相傳1715年(清康熙54年)諸羅知縣周鍾瑄曾在八獎溪設立渡口,以利旅客交通往來,避免私渡任意勒索為害。1847(清道光27年)嘉義當地士紳、耆老共同商議,透過田地收租,將租金收入於夏、秋兩季下雨天時,雇工住宿在岸邊,早晚擺渡以便旅客渡河。並於同年10月立「八獎溪義渡碑」於渡口北岸,作為紀念。「八獎溪義渡」設立後,往來交通更加便捷,促進嘉義地區的經濟發展 。 日治時期,嘉義當地士紳擔心義渡產業遭吞沒,乃推舉郭標及中埔庄長林乾負責「八獎溪義渡」的田產管理。1923年(大正12年)「八獎溪義渡」逐漸被鐵線橋取代。1945年(昭和20年)3月「八獎溪義渡碑」被移置到八掌溪北岸彌陀寺旁的位置,爾後於3月12日立重修碑於義渡碑記基座。「八獎溪義渡碑」旁立有一座義民塔,為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寺廟廢合事件時,嘉義市尹將清領時期三次守城戰役中殉難義士靈骨合祀所建造。「八獎溪義渡」碑體於1988年2月26日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2006年6月23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類別修正為市定古蹟。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