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尾的戲曲活動空間,從日治以來,最先利用私人住宅,然後遷到公共空間「部落」(現今慈福派出所之位置)。戰後部落拆除,分子尾和樂社暫遷至碧華寺,分子尾和草厝巷(約現在溪尾街165巷一帶)。據當地耆老口述推論:至少在大正10年(1921)以前,就有男女(男扮女)打情罵俏的脫口秀、有說有唱而無劇情的車鼓陣表演活動。這種車鼓陣活動,除了平常休閒演練外,每有廟會,大家喜歡將手拉車周圍紮上竹桿,以樹葉和鮮花加以裝飾,請丑角和旦角站在車上,樂器伴奏者步行隨兩旁;如此招搖過街,遇到寺廟或爐主家門前,丑角和旦角就下車表演一番,讓神佛和圍觀的群眾欣賞,算是人神共歡。到大正12年(1923)以前,當時分子尾的保正楊清池先生,有意擴充陣容,增加表演的多樣性,遂請來南管白字戲的戲師,在車鼓陣的基礎上擴充編制,轉型成有角色有劇情的戲劇表演。 日治末期,草厝巷出生的保正葉萬福先生看到這種景象,也興致勃勃,同樣請來戲師在草厝巷的家中練習「安安趕雞」一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