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建功庄東柵門

康熙中葉後,客家人大量移民來臺,入墾南部下淡水溪以東地區。當時溪東為鳳山八社及傀儡番魯凱族、排灣族游耕漁獵地區,粵民先依附於漳泉人之濫濫庄內,後漸向外開展,至康熙末年,已成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的六堆組織。其後住濫濫庄之客家人,沿著麟洛河下游至潮州附近,再溯五魁寮溪而上,發現今竹田、萬巒、內埔等地。另在麟洛河上游發現麟洛、長治兩鄉林地;再上溯隘寮溪,發現高樹鄉大路關及里港鄉武洛村。最遠則自五魁寮溪下游轉溯北岸河,發現新埤、佳冬兩地。六堆中左堆所在之佳冬、新埤兩鄉屬較晚開發者。康、雍年間,粵人建立了打鐵庄、建功庄、新埤頭庄、昌隆庄、茄苳腳庄、石公徑庄、半徑仔庄、下埔頭庄、南岸庄、葫蘆尾庄,乾隆年間增建千三庄、餉潭庄、糞箕湖庄等。其後在漳泉人與平埔族力力社合力侵逼之下,粵人被迫退出,返回新埤一帶。乾隆以後,因土地已開墾完成,且人口趨於飽和,而粵東地區又因連年水災,惠潮地區客家人移來者更多,人口壓力甚大,於是不得不向內山拓墾,亦因此在原有閩粵緊張的關係下,新增客原關係的衝突。是以此時期客人多在村庄四周築柵架砲,種刺竹環衛,外圍壕溝,以竹為城,以圳為池,深溝高壘,防衛嚴密。新埤建功村之二道柵門即此時代背景下之產物,疑建於嘉慶25年(1820)。時僅有東西二道柵門,南北邊植刺竹防衛,外有圳溝及林投樹叢防護。白天設有壯丁二人,夜晚有青年四至八人負責把水、看禾、守崗等工作。同、光年間,牡丹社事件促使清廷對臺改採較積極之態度,在沈葆楨倡議下,積極開山撫番,致漢原關係之緊張達最高點,為強化防禦功能,建功柵門於清光緒8年(1882)築成今貌。建功柵門設置於村落外圍,防禦單位以整個村落為主,屬於「境界隘門」的類型,具有城門的作用。此東西柵門環繞於庄外,由主要道路向外聯繫,柵門成為重要出入口,南北則為農田。日間,柵門開啟,夜晚時關閉,有外來者入侵時,亦可關閉作防守之用,與建功庄的農業型態聚落之作息適切地配合。此門以紅磚、白灰和木材混合建成。屋頂有翹脊裝飾,門額中央有模拓乾隆皇帝御筆的「褒忠」二字,其旁有銃眼(鳳眼)兩個,外側有彩繪浮雕。柵門兩側尚有一段卵石護牆(翼牆),充份突顯出客家柵門的特色。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新埤鄉
    建功段212號、456-5地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5:30:55.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5


    種類名稱
    關塞


  • 現狀
    民國87年修護完竣,位於建功村聚落內,建功路從中穿越,是居民出入新埤國中、萬隆、番子角等地必經之路。
  • 外觀特徵
    屋頂型式為硬山擱檁翹脊燕尾樣式,屋面鋪仰合瓦,墀頭的型式為磚砌走磚出挑呈斜面形再以灰泥粉光,大歸壁牆體構造應為板築夯實白灰砂石粒料,表面以灰泥粉光,大歸壁有一字型兩端為葫蘆造型收邊之鳥踏。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應進行古蹟本體維護。
  • 使用情形
    全天候開放。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屏東縣新埤鄉
    建築所有人
    屏東縣新埤鄉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單純為壁體白灰粉刷,壁上留有早期樓拱楹入牆端的楹仔孔。可通行之門樓。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緯度
    22.48012
  • 經度
    120.56379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