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六堆天后宮

年代:清嘉慶年間(1795-1821)至今 用途: 內埔地處六堆中樞,為南路臺灣往來必經之地,人口聚集而形成內埔莊街,地方民眾有感於六堆地區沒有媽祖廟,六堆總理鍾麟江乃發起倡建媽祖廟,六堆六十餘客莊民眾共襄盛舉,募得銀圓四千四百壹十一元,清嘉慶8年(1803)乃於今址動工興建天后宮,歷時二年,至清嘉慶10年(1805)竣工,計有屋五間(1803<建造天后宮碑記>;1805「恩庇水陸」匾)。光緒年間《鳳山縣采訪冊》載,天后宮位於「內埔街縣東四十里,屋五間」。天后宮興建後,歷五次修建。內埔天后宮不僅為六堆人士信奉媽祖之所,亦為當年六堆組織商議軍計的主要場所。係六堆地區最早興建的媽祖廟。六堆天后宮自創建歷經四十七載後,廟宇已傾斜頹圯,信眾認為不足以彰顯莊嚴廟貌及神靈威儀,清道光28年(1848)由六堆總理鍾桂齡倡議募捐重修,清道光29年(1849)10月動工,至清咸豐元年(1851)12月落成,花費銀三千二百五十餘元,廟貌維持原有格局(1852<捐修天后宮芳名碑記>)。 道光之後直到日治初期,六堆天后宮並未留下相關的修建紀錄,及至日大正2年(1913)鄉紳李石華、劉金安等人發起重修並建觀音廳。六堆天后宮在日治末期曾遭破壞,所以二戰後,鄉民在民國36年興工修復(劉正一,2002:25~26)。 六堆天后宮的主祀神為紅面媽祖,共有大、中、小三座。其中,中型媽祖神像為乾隆年間,客家移民於渡臺途次,經湄州嶼媽祖聖地分香,求為護航神,後至內埔安置。媽祖神像兩側為持扇妃婢各一尊,左次間祀註生娘娘,右次間祀福德正神,供桌旁站立媽祖收伏的侍神──千里眼、順風耳,媽祖神像前為站立的哪吒神像。 天后宮之外牆由土埆做成,外加以粉刷,現況牆厚達68公分。清道光年間的整修「以石易木」,至今一百四十餘年。其石柱部分所使用的材料有泉州白、花崗石、砂岩等不同材質。石柱除屬砂岩之方柱風化情形較明顯外,大致保存完整。前殿、正殿的龍柱,都是單龍雕刻,已有百年歷史。前殿龍虎門的石枕,為樸實的長方形,正殿中央神桌間的三角石香爐,為客家特有的文物。天后宮的古匾有清嘉慶10年(1805)的「恩庇水陸」、清咸豐8年(1858)的「慈航普濟」、及清光緒年間的「與天同功」。宮的左右側牆內面嵌有「捐修天后宮芳名碑記」、「建造天后宮碑」,為記載天后宮建造整修的重要資料,然碑文已多模糊,無法辨識。另外,左廊牆嵌有「奉憲封禁古令埔碑」。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內埔鄉
    內田村廣濟路164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5:47:08.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六堆天后宮為內埔聚落中相關祭祀活動如新年祈福、完太平福、七月半普渡也都選在天后宮廣場前舉行。
  • 外觀特徵
    三川殿建築為天后宮首要視覺焦點,也是裝飾華麗,匠師發揮才藝的場所。三川殿立面高、寬比例五比九,屋面高與簷口高比例為二比三。屬於底寬厚、沉穩之比例。自簷口下計算,明間、次間高寬比皆屬三乘四之黃金比矩形和平面相對應,三川殿在此優美比例單元組合下,突顯其穩健恢弘氣勢。側向立面,為傳統建築中最突顯的標的,高矮變化多端的天際線,往往在現代建築上難得一見的景觀,從三川殿至正殿,清楚的顯示前簷口高於後簷口,陽坡小於陰坡的傳統營建法則。三川殿、正間為拜亭,其比例、外觀稍顯局促,幸而在側面建一金爐。視覺上略可改善。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古蹟本體維護應注意古蹟本體維護。
  • 使用情形
    為寺廟參拜場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屏OOOOOOOOOOOOO
    建築所有人
    名OOOOOOO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瑞中街1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27001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六堆天后宮之平面格局為前、後殿間夾拜亭,分龍處井,呈「工」字形縱深平面,其面闊三開間。 六堆天后宮之木構架體系為抬樑式與硬山擱檁式混合法作,風格多樣,在臺灣建築中屬少見,三川殿為九架桁屋架,前附壁步架類似漳北匠師作法,後步架則類似漳南匠師手法。拜亭構架為六架桁捲棚形式,用二通二瓜以束承桁,疊斗為方形、斗身、上腰皆有收分,構成嚴謹,其風格類似於漳北地區手法。正殿共用五柱十三架桁,檐柱為木、石複合構造,束材通皆為枋材;童柱為枋材直接承桁,並立於通上;束隨不緊隨束仔,並以長方形木料施以雕刻而成,屬於潮州地區建築風格。天后宮之外牆使用當地材料土埆做成,外表再加粉刷。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緯度
    22.6152530894917
  • 經度
    120.566356790123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