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屏東書院

「屏東書院」為清嘉慶20年(1815)鳳山知縣吳性誠命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所建。建成之初因經費拮据,僅樹立本體而未加華彩,經劉蔭棠會請郭萃、劉瑞麟、蕭啟德、蕭啟元等協力勸捐,方添漆繪而使形制更加完備,再經接辦者戮力經營,並陸續購置租產,使營運經費不虞匱乏。據文獻記載,清光緒6年(1880)書院曾重修,該次工程係由鄭贊祿所主持。 日昭和12年(1937)屏東市推行市區改正,鑑於「屏東書院」與新設公園相衝且建築年久失修,市尹宗藤大陸為延續孔廟香火,乃有編列經費以進行移轉改築之計畫。二戰後,「屏東書院」因欠缺適當維護日漸殘破,囿於百廢待舉,經費抉据而無力進行,直至民國66年,方委請當時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先生研究修復。因漢氏認為孔廟應有其體制,遂將書院建築之廟堂前移4公尺,中堂改為大成殿,後殿改為崇聖祠,兩廂原有學舍則改為兩廡,並將正面圍牆左右二道側門改為圓形門洞。該修復工程自民國67年7月3日開工,於隔年9月28日完工,書院雖獲得維護,然其形制卻已更動。 日治初期殖民統治者為普及教育,引進新式學校,學院功能遂被取代。「屏東書院」因之改為孔廟,昔日盛況蕩然無存,僅餘春秋二季祭典活動。由於其所有基本財產被迫捐出予「阿猴公學校」作為獎助學金,導致無力修繕房舍,終而日漸傾頹。 屏東書院的座落一如大多數書院朝向南方,主體建築由山門、正殿(講堂)、後殿等三進所組成,二側有與正殿平齊配置的護龍(廂房)。書院山門為單開間構造,正後各設一對木柱,左右山牆外側各夾以垂直磚牆,整體屋頂之燕尾脊高低錯落,饒富趣味與特色,係台灣各書院中相當正式且精彩的案例。因應孔廟祭典活動之需求,增設類似月台之大片磚石鋪面,並拓寬通道。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