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佳里震興宮

荷蘭時期致力教化平埔族為要務,以西拉雅五大社(新港、大目降、目加溜灣、麻豆、蕭壟)為主體,而逐漸普及各社。1650年以耕牛獎勵管區的蘇榆村(蕭壟村)住民農作。同時荷人亦以王田制及水利發展等誘因,廣招徠漢人來臺發展拓墾,於是西拉雅族五大社所在地逐漸形成農業定居現象。佳里 區具有良好的地理條件,為瀕臨海濱之漁村,尚有蕭壟社後裔,而鄭氏時期及清康熙年間皆曾設縣治於佳里興,可知當地聚落發展頗具規模。 1723年(清雍正元年),中國福建移民自安溪迎請清水祖師隨船護身渡海,將神像供奉於佳里興公厝,因香火鼎盛,使眾人集資改建為廟宇,稱震興宮前身為「清水宮」,建廟後,蔡姓武官將原祀於中國營盤地的「雷府大將」神像恭獻予清水宮。 1821年(清道光元年)佳里興莊舉人曾廷暉斥資重修本宮,獻贈「鐘靈甲第」匾額,亦於主殿龍虎壁面留下書畫聯文各一堵。1862年(清同治元年)清水宮因地震損壞,當地耆老倡議重修及擴建,1868年(清同治七年)3月10日動工,聘請交趾陶大師葉王主持廟內之水車堵裝修工程,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8月完工,署額改為「震興宮」,是時董事會、副董事會分別敬獻「共沐恩波」、「賀濯聲靈」匾額。同年由南鯤鰍代天府恭迎分靈「李府千歲」,共同成為此廟的奉祀神明。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登雲詩社同仁徵得震興宮執事同意,將位諸羅縣東鄰之文昌祠即文昌帝君神尊請入本宮西側配殿奉祀。1934年(昭和九年)震興宮執事鑑及漢學日漸式微,為維護固有傳統文化,乃將西側配殿之廟室獻與登雲吟社,以講究詩文學堂。1935年(昭和十年),因重修震興宮,將文昌帝君遷奉東側配殿奉祀,1965年(民國五十四年)重修廟宇,遂又遷至西側配殿奉祀至今。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