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山館

1684年(清康熙二十五年)5月27日施琅力陳保有臺灣之重要性,以福建省的水陸駐軍來治理管轄臺灣,其任務主要為海防外禍、避免臺灣社會動盪等,且顧及臺灣地理考量,故以福建水陸各營兵丁來臺駐防。 班兵制度在明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由大陸內地駐軍輪番戍邊,稱之「邊班」或稱「班兵」,清代沿用其制度,規定赴任官兵的家屬禁止同行,依三年一輪調的方式來臺防守,並禁止在臺灣招募兵丁,須由大陸內地派員補充,即清代「臺灣班兵制度」。海壇(舊名稱為海山)、澎湖及南澳是大陸掌控臺灣海峽的三大軍事要地,海壇島又因地形如壇,名為平壇島,東方隔臺灣海峽與新竹相望,距新竹僅68浬,是大陸最靠近臺灣的一個島嶼。 兩岸班兵往返配渡的港口,初期只限在廈門及鹿耳門(安平),水陸班兵抵臺後,未分發駐防前或三年期滿返回原地,其未上船前都須有地方暫宿、膳食,駐防安平的水師班兵也需有地方可供集會、休閒,因此為了兵隊集中等候船期及分發,來臺各部兵隊紛紛在安平興建同鄉會館,以供官兵臨時棲宿場所。 「海山館」即海壇鎮標班兵為解決上述等需求而建設的公共建築,且兵丁仍依賴家鄉神明的庇祐,常流連於有祀奉家鄉神明的廟宇附近或就近以廟為家,故班兵會集資購買土地或民房將其新建或改建為廟館用,並經上級水師協鎮長官(副將)的指示設置。海山館的建立已難考證,以「班兵制」看,為1686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後建館;以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的「重建烽火館碑」為安平五會館之一,於1736年(清乾隆元年)已出現;以澎湖馬公的海山館初建年代來看,同乾隆元年間。 自古海壇就被海盜及倭寇所盤據,戚繼光將軍、鄭經部將朱天貴曾於此作戰或驅逐倭寇。海壇歷來為兵家爭奪之地,征戰不已,而設有海壇標巡駐守。臺灣實施班兵制度之後,海壇鎮標班兵被派至臺灣輪戍,在安平及澎湖都建有海山館。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