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華堂

臺灣齋教在鄭氏時期便隨著移民由中國傳入,明武宗正德年間興起的羅教為根源,有濃厚的儒、釋、道色彩,以「無生老母」為信仰核心。入清以後,各派齋堂陸續建立,清乾嘉以後大為盛行。臺灣的齋教一般分為龍華、金幢、先天三派。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由金幢派中「翁文峰派」的鍾、翁、吳、劉四公在府城市仔頭創設西華堂,另一派則為蔡文舉派。據〈西華祖堂碑記〉所載,西華堂為「優婆夷」、「優婆塞」(梵語,分別指受五戒之清信女、清信男)參修而建。碑中先言清信女,顯示當初建堂之動機與婦女有密切關係。 據堂眾言西華堂之創建,乃因古代有四個家族係名門仕族,若其族中有婚姻不幸者(包含娶入之媳婦與嫁出之女兒),為斷塵擾,可以不削髮而來此修行,惟不能再嫁,維持「名門」面子,亦給遭遇不幸之婦女有一庇護所。 詳看本堂歷史中的重修者,1866年(清同治五年)為禪娘、凌雅娘及吳白娘等,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為林瑞雲,後續重修者則有林順姑、林柳姑、林研姑,以及莊吟純等,皆為婦女。因此西華堂創建四公是否為傳說中之四個家族,文獻不足無法斷言,但女齋友仍在西華堂扮演重要地位。 根據日治時《寺廟臺賬》所載,欲入本堂安養者,須交入堂費,管理人再以其利息照顧其生活,無法一次付清者,亦可按月給付;本堂《安堂》懺中稱:「會上護法大眾,都是貧男貧女,或在街坊買賣...或在田宅耕作。」顯現西華堂曾以社會上之弱勢團體為傳教及服務之對象。 西華堂的正堂主祀三寶佛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藥師佛,是全堂的精神中心。為西華堂「空門化」後,改以出家佛教佛寺的形制。其尚有配祀神、歷代開山祖等諸多供奉,充分表現其三宗教合流之特色。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