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

臺灣府城於1725年(雍正3年)由臺灣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設四大門三小門(大東、大南、大北、大西、小南、小東、小北門),並於1733年(雍正11年)於木柵周邊環植箣竹。1736年(乾隆元年)將七門改以石材興建(大西門除外),1775年(乾隆40年)由蔣元樞追加興建小西門,使臺灣府城具有八座城門之規模,並修建大、小南門。 林爽文事變,促使府城於1788年(乾隆53年)經歷一段大規模的修建,包括將木柵箣竹城改建土城,遷建小西、大西門等,並重作八座城門之城樓,於1790年(乾隆55年)完成。 後再因1832年(道光12年)發生的張丙事件,促使擴建東、西外城,各城門甕城(月城)等,陸續於1836年完成(道光16年)。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中西區
    忠信里文賢路與信義街122巷交叉口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台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5:57:45.0
    變更/修正
    台(90)內民字第9006449號
    2001-08-28 16:35:09.479
    變更/修正
    文授資局蹟字第11130143111號
    2023-01-11 16:35:40.799
  •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4


    種類名稱
    城郭


  • 外觀特徵
    臺灣府城大致歸納城垣內外牆以三合土版築,中腹填密實土方,在於其上築女兒牆、雉堞,內外牆外部粉以白灰。而其中南門段、小東門段及東門段城垣殘蹟是臺灣現存年代最久的三合土版築城垣構造。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磚牆裂縫、植物竄生
  • 使用情形
    使用中,作為城市景觀及紋理的一部分。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臺南市政府
    土地所有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76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緯度
    23.0007511428658
  • 經度
    120.194367749974
  • 法令依據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臺灣府城為清代臺灣最早且為期最久的府治所在,雍正年間創建木柵城,又於乾隆年間改建城門為石造,並形成八座城門的規模。歷經林爽文之亂(西元1786年)後,在考量地形、地質、成本等因素乃退縮西段城垣並改建城垣為土城,以強化防禦機能。而於張丙事件(西元1832年)後增築東、西外城與六座城門、砲臺,以及既有五座城門的甕城,擴大防禦範圍。歷次興修見證清代臺灣治理與築城政策。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臺灣府城為清代臺灣規模最大的城池,且擁有唯一的東、西外城防禦設施。其大南門甕城為臺灣現存的孤例,兌悅門與巽方砲臺亦是臺灣僅存的外城遺構,而小東門段、南門段、東門段的城垣殘蹟則是臺灣現存最早期的清代三合土版築城垣。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性: 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的保存涵蓋大東門、大南門的城座與大南門的甕城,小東門段、南門段、東門段的城垣殘蹟,以及外城的兌悅門、巽方砲臺等各類遺構,呈現臺灣清代城池構成設施的完整。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1.臺灣府城為臺灣最早的清代府級城池,具有內城八門、外城六門之規模,其目前保有乾隆時期興建的城門、城垣遺構,以及道光時期興建的外城城門與砲臺,為臺灣清代城池重要的典範案例。 2.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保存有花崗石條砌造的大東門、大南門與其甕城,硓𥑮石與紅磚砌築的兌悅門,硓𥑮石砌築的巽方砲臺,以及由三合土版築的城垣殘蹟,呈現清代多元豐富的築城建材與營造技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