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總趕宮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人後,漢人移民來臺者更多,自然帶來原有之宗教信仰,而因此寺廟陸續興建。 當年西海岸所住船夫漁民多係漳泉地方移民,渡海來臺,進出臺江「而不知海上風浪,傾牆沈舟,爭死生於呼吸,其禍尤不可測。」而遭匪船洋盜窺伺搶劫、或遭風寄碇擱淺口岸,被沿岸匪人搜貨拆船,更是常事。 因此爲求渡海平安,身家財貨兩全,是以對職司「航海」的神明奉爲守護神,尊崇有加,在閩臺奉祀海神除媽祖、水仙王外,對於這麼一位「生長海濱、熟識港道,爲海舶總管」的倪姓神明,也不免尊崇敬祀。於是,漳泉來臺的船夫漁民便共同出資擇地在西海岸較高的地方,座東面海,興建「總管宮」(原稱聖公宮)奉祀,祈求護佑。 而後隨著信仰者減少,香火流失,以致廟名「總管宮」的由來漸漸失傳,訛傳成「總趕宮」今名。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