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二林仁和宮

相傳康熙年間,先民來臺時,經不住海上浪濤洶湧,於是自中國福建省湄洲祖廟恭請媽祖金身護船來臺,於二林地區上岸,並興建媽祖廟,供奉媽祖聖像。二林仁和宮主祀天上聖母,創建於康熙62年(西元1721年),其間迭經改建,乾隆47年(西元1782年)或有修建,其時該宮座北朝南,廟宇位於二林街的中心,為商鋪林立之處,前方面臨雙港、清溪的匯流,廟後為新庄的丘陵地,形成一個「背山面河」的風水寶地。    嘉慶12年(西元1807年)廟貌剝落,地方耆老士紳倡議擴建,增加後殿,變成三進式廟宇。嘉慶14年(西元1809年)因分類械鬥,蔡牽事件而停工。至嘉慶19年(西元1814年)由洪培源、洪光霞等奔走努力,復襄斯舉,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其功告成,經此增建,二林仁和宮始成今日規模。 明治42年(西元1909年)與大正6年(西元1917年)廟緣左右遭祝融之災,但都倖免大難。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由於廟貌傾頹,由庄長林炳爐、董事洪宗珍等地方士紳再度發起重修,此次距離嘉慶年間的重修,已逾百餘年。此次重修,除了結合二林地區四庄信士捐款外,並得到林本源會社及鹿港大和行辜顯榮的捐款參與。此次的重修,因廟宇面臨街衢,廟地低窪,遂將廟宇後退數尺,正殿增建耳門,擴增天井的空間,廟外左右兩旁各留四尺做為通道,並將廟宇屋簷增高,大正14年(西元1925年)6月完工,奠定今日廟貌。    二戰後以來,歷年既久,廟貌剝落殆甚,民國50年(西元1961年)在眾人謀籌修復改作,並成立重修委員會,於同年底完成。今廟內可見之聯匾楹柱,多出自當時名師及文人手筆,皆是當代墨寶。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89年(2000)由彰化縣政府主持修復,至民國91年(西元2002年)8月完成,民國92年(西元2003年)舉行祈福安座儀式。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二林鎮
    西平里中正路58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1:21:24.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二林仁和宮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公告為古蹟,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完成修復,目前建築狀況良好,供民眾參拜。
  • 外觀特徵
    二林仁和宮雖年代久遠,且經歷多次改建,仍保存閩南傳統廟宇建築風格。現況為三開間三進兩院的建築格局,由前埕進入前為三川殿,兩旁銜接迴廊,後接正殿;在其後銜接後迴廊,續為後殿,一整體平面來看,是典型的合院式空間格局。 二林仁和宮屋面造型為硬山。三川殿為配合三開間立面,且使天際線富變化,作成中央高,兩邊低的三川脊,山牆兩側有側簷,形成三川脊歇山屋面。正殿、後殿為線條優美燕尾脊,次軸上迴廊屋面做平脊主以馬背收頭。新建廁所及辦公室同迴廊作法,不同是古蹟本體屋面鋪面材料為筒板瓦,廁所及辦公室則採板瓦。 二林仁和宮兩側牆身厚42公分之清水磚承重牆構造,圍成日字形的封閉式平面。在狹長的封閉式平面中,除山牆上的花磚外,在正殿背牆左右次間各有一連繫室內通路之磚砌拱門,正殿及後殿左右兩側各有一連繫室外通路之磚砌拱門,門上並做泥塑框堵,以書法及彩繪作為裝飾和象徵意義。牆基為磚材疊砌,外飾以白灰砂漿粉刷。臺基為磚及卵石回填堆砌,實以泥土夯實而成。臺基石磉使用花崗石。 三川殿面寬三開間,殿前有一對龍柱及獅座,為日治時期重修時的作品。兩旁龍虎堵石雕,仍保存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的作品,石雕為砂岩材質,已呈風化現象。三川殿正面皆採木板門屏,正門兩旁有一對木雕對聯,其上書「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的篆字雕刻,頗富詩意。民國91年(西元2002年)修復時,由林仁和匠師重新彩繪,門神為神荼、鬱壘,手持斧鉞,兩旁側門為太監與宮女門神。正門門楣有「孝感動天、渭水聘賢」及「東坡玩硯、玉川品茶」的彩繪作品。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多處牆面受潮裂化,建議主管機關進行檢核與修復。 2.留意漏水處有無白蟻或其他腐化劣化情況。 3.室內滅火器應定期檢視,避免壓力不足或超過有效期限,無法應變緊急事態。 4.建築物外牆有植生現象,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檢查並清除,以防植生蔓延影響結構等。 5.建議管理單位定期巡視彰化縣定古蹟,並於風災、地震後進行現場檢視,若有重大損壞情形,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 使用情形
    二林仁和宮現由仁和宮管理委員會管理維運,依照寺廟公告時間開放參觀參拜,左右廂廊有碑文紀載仁和宮興建歷史可供自行閱讀,如果需要也可向管理單位申請解說導覽。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建築所有人
    二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三川殿縱向剖面上共有十一架桁,棟架上使用四柱九架,設前後步口,前步口步通上置一獅座,其上接疊斗承桁,後步口步通上則以瓜筒來承接,步通直接出挑接吊筒承挑簷桁。前後簷柱均為石柱,上接短木柱以承屋桁;點金柱為木柱,柱身均有收分之作法,其間有二通三瓜屋架,屋架束木呈水平狀,束頭略高於束尾。明間前步口壽樑與桁間有二組龕架斗栱,以壽樑為支點,出挑承接吊筒,內挑兩跳以計心造方式頂住桁,藉以支托屋面荷重。牌樓龕架在明間置補間斗座,疊四斗,共四處,次間二組,以連栱連接。側簷構架與一般歇山屋面不同,由前後步口第一根簷桁突出山牆與側簷桁搭接承載屋面,不做角科斗栱,直接以栱插出山牆出挑承桁。 正殿屋架共有十五架桁,前有拜廊,後有神龕,棟架為五柱十四架。拜廊是五架捲棚式,前三桁與正殿陽坡屋面合一,後兩桁與正殿分離,形成暗厝。簷柱為八角形石柱,上接短木柱,承桁以通樑穿過簷柱的硬挑方式直接以栱承挑簷桁,不做吊筒。通斷面為矩形,其上置兩獅座分承二疊斗傳遞的載重,其間以束材連繫,束木下有隨以作為裝飾,通下至員光。前後點金柱均有收分,柱內使用三通五瓜作法,其下置鰲魚托木,二通樑下置員光,三通樑下置托木,以束材連繫,束木下有看隨。後點金柱與副點金柱間,步距較寬,以束及束隨、通與通隨作為連繫構件。神龕架僅用簡單構架,通樑上使用童柱,不做任何裝飾。 後殿共有十一架桁,棟架使用五柱十架。前簷柱為木柱,柱頭處做桁碗直接與桁搭接,簷柱與前點金柱間步通上置瓜筒疊二斗,通下置員光,簷口以硬挑方式出挑。點金柱與副點金柱間束木及步通均為矩形斷面,神龕架構造簡單,通樑上有尖峰筒形童柱,束木呈水平狀,除前步口束木為彎月形外,其餘皆為矩形斷面,通斷面則呈卵形斷面。前後迴廊均為捲棚式屋架,圓柱上無斗直接以桁碗承桁,通上置尖峰筒形的瓜柱,束仔為矩形斷面,呈水平狀。 室內明間以尺二磚斜鋪,次間及迴廊以尺二磚丁鋪方式處理,前後天井及外埕丁鋪花崗石板。正殿及後殿明間中央各安置一塊矩形花崗石拜石。 二林仁和宮內部的三川殿左右兩廊有數塊古碑,分別為嘉慶20年(西元1815年)「重修仁和宮碑記」、大正14年(西元1925年)「重修仁和宮碑記」,是仁和宮重要的文獻資料。正殿主祀媽祖,神龕兩旁有一對木製對聯,係以仁和宮的廟名為冠首的聯句,其上書「仁同坤元資生捨宏光大、和本乾道變化保合利貞」,為嘉慶20年(西元1815年)重修時的文物。民國50年代(西元1961年)廟宇進行重修時,仁和宮特別函聘中央,邀請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題字,目前在三川殿及正殿楹柱上,書有前監察院長于右任、立法院長黃國書、臺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的墨跡,為仁和宮增添不少人文藝術的氣息。另後殿院子前,有一個石製公斗,為昔時稻穀買賣時,公正的量器。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二林鎮
    儒雅段
    873
    2
    彰化縣
    二林鎮
    儒雅段
    878
  • 緯度
    23.8991341899858
  • 經度
    120.367980741198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二林仁和宮01


    檔案說明
    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二林仁和宮02


    檔案說明
    趙守彥老師拍攝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二林仁和宮03


    檔案說明
    趙守彥老師拍攝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二林仁和宮04


    檔案說明
    趙守彥老師拍攝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二林仁和宮05


    檔案說明
    趙守彥老師拍攝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 指定(登錄)理由
    1.仁和宮所在的二林鎮,因早期商業鼎盛,空間有限,仁和宮主體建築兩側亦受到此一空間限制,故採縱深發展,整體格局較為狹長,屬於街屋式廟宇。 2.仁和宮雖歷經數度重修,但仍保存著傳統閩南的建築風格,整體空間組織簡單而明確,架構明晰,比例勻稱、樸拙而典雅,具有保存價值。 3.仁和宮現存之古物,有嘉慶20年(西元1815年)之對聯及重修之石碑二方,對其地名沿革及風俗民情皆能從碑文瞭解,極具歷史參考價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