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餘三館

永靖餘三館陳家,祖籍為中國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客籍人士,據其族譜紀載,其所知之始祖,為陳木苑,自閩地南遷入粵,則居於今中國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可塘埔鄉大榕社。陳木苑娶秦氏為妻,生子四人,二子即今陳家所知之二世祖─陳玉千,陳氏世代在饒平建置田園。第十世祖陳智可在康熙16年(西元1677年)出生於大榕社故鄉,康熙年間渡海來臺,根據史料推算年齡,當時陳智可公已三十八歲,來臺時間應早於康熙54年(西元1716年), 隨後定居於永靖一帶,至第十二世祖陳德耀擔任墾首而遂漸致富。    陳家第十四世祖陳義方於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率領鄉勇,協助清軍平定戴潮春事件,受臺灣總兵曾玉明和福建兵備道丁日健的舉荐,因軍功而欽加五品頂載官銜。陳義方公育有二子,長子陳成鑑(有光)生於道光30年(西元1850年),次子陳成渥生於咸豐5年(西元1855年)。    同治5年(西元1866年),陳義方公去逝,同治11年(西元1872年)陳有光與其弟成渥協力,建造私宅以奉先人,是為「餘三館」,今餘三館之正廳─創垂堂之上,仍懸有同治癸酉年(同治12年;西元1873年)間,福建布政使司藩督糧道傳及按察使司葆法道略同頒之「貢元」匾一面,及「恩授貢元」、「成均進士」執事牌二對,立於正廳神龕之兩側。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陳有光計畫將舊有的房舍擴建,於南邊私地築數間茅屋,安頓原居於先世祖堂基址之房親於其內,便在祖堂基址大興土木,增廣舊有之規模,以七年之時間蓋成三合院之大宅,至光緒17年(西元1891年)完成餘三館的建築。餘三館門前有門樓一座,其上即懸有光緒己丑年(西元1889年)間立之「餘三館」匾一幅。中以矮牆分大埕為內外。正廳祭祀自木苑公以下十四世之先祖,並命名為「創垂堂」,以感念先人「創立家業,垂留後世」之德意。而整座大宅喚作「餘三館」之意,乃紀念祖先創業維艱,此後蔭澤後代「多福、多壽、多子」之意。    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於餘三館內療傷靜養,因而於餘三館前田地,建造一座「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二戰後,由陳家子孫將紀念碑拆毀,再闢水田耕種。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西元2003年)6月完成餘三館的修復。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永靖鄉
    港西村中山路1段451巷2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09:11:26.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 現狀
    餘三館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古蹟,並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修復竣工,目前古蹟狀態稍有受損。
  • 外觀特徵
    餘三館為三合院建築格局,由正身、軒、內外護龍、門樓及內外埕所構成的完整性空間。正身坐西朝東,其建築配置是由正身與內護龍組成一「ㄇ」字造型,藉由一道內牆,將內部空間分隔成內外埕。 門樓是餘三館中軸線上的一棟獨立外門,屬於具有一橫三開間的朝門,五行中屬水的馬背硬山房,為整座宅第的主要出入口,門楣上懸有一幅光緒15年間(西元1889年)的「餘三館」匾,中間為正門,兩旁設有房舍及槍孔,可作為防禦的空間。此院門為土埆牆,基座鋪有鵝卵石,以防潮溼,土埆牆外層貼上瓦片,防止雨水的沖蝕。兩次間耳房各有一門板開向宅內外埕,其主要用途在早期乃兼有門房及儲藏農具的功能。與門樓連接的外圍牆,其高約兩米一,但日治時間已改變形貌。門樓右耳房在民國69年(西元1980年)家族自資修葺重建,以磚砌水泥砂漿粉光取代原形制之土埆磚牆,屋頂也以紅瓦替換早期使用的黑瓦,牆面上水車堵的泥塑彩繪也遭掩蓋。 正廳前有內埕與外埕的設計,院門與前埕中間設置一道圍牆,區分內、外埕。正廳前有軒亭,五行中屬水的馬背硬山房,此座軒亭為四柱式,有防曬與防雨的功用,內埕中央的四腳亭緊接著正身的屋簷。四腳亭屋頂是全區最精緻華美者,前簷有優美的弧線。垂脊排頭飾以軟陶女仕圖,四條起翹的斜脊,尾端翹脊飾有鰲魚吐水及捲尾草飾兩種,水形馬背山牆上點綴有象徵吉慶的垂花紋飾,屋脊脊飾塑工精巧,以田園廳舍為主題。 正身為一橫七開間五行中屬水的馬背硬山式屋頂的建築,大堂正門三式均退後三尺,次門露出一角,造成堂前空間內凹,顯得進門廊特別寬廣,更加以四角亭相迎,使得整個入口區大方能容。 左右護龍為五行中屬水的馬背硬山式,護龍屬次要從屬的地位,格局仍極獨立完整,以中央廳堂為核心,左右相對稱,次序安排與正身並無二致。明間、次間的屋脊五行中屬金,而高於稍間。兩護龍的左右稍間各有一圓拱門與正身稍間前的廊道相通。明、次間三個房間內埕處的廊道也退縮了八十公分,再以圓拱門進入稍間。在背立面的後壁堵,則未設一門與外相通,顯現當年禦外的心態。護龍的屋簷處設有排水道,將屋頂的排水集中排出,排水口並有鰲魚的泥塑造型,取「獨佔鰲頭」之意。 餘三館所有的臺基都是用卵石泥灰砌築,包括門樓、內圍牆、正身、護龍、過水等,牆之作法則以「土角磚牆」以門樓各面、正身、兩廂之側、背面以及內圍牆、「竹編灰泥牆」為主,以填補構架及牆柱間的空隙,另有部分為「斗砌空心牆」,用於竹編灰泥牆之下部,作隔間牆使用。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於風災震災後進行巡視,若有重大破壞或改變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2.整體室內外均有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水、開裂、白灰壁脫落,木構劣、腐化情況因日曬、漏水有逐年嚴重情況;白灰壁也因受潮明顯脫落損壞,建議進行整體評估及整體修繕,未來優先安排進行修復工程,俾利文化資產整體維護與居住使用性。 3.建議主管機關協助了解建物毀損狀況,並與管理單位協調修繕事項,以利未來文資保存事宜進行。
  • 使用情形
    正廳作為家族祭祀使用,正身盡間與左右護龍暫不開放,需先預約才可參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陳OOOOOO
    土地所有人
    陳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門樓構架屬三開間七架式,其結構是由磚牆經檁木直接承受屋頂重量,無木柱承楹,形式簡單,右次間因改建之故,原有圓形楹檁,已改用方形斷面之楹檁。 四腳亭是由四根龍眼木梭柱構成的一個開敞性空間,其屋面後坡與正身屋面前坡相接。其外觀為歇山四柱的屋頂。四腳亭內部構架為六架楹捲棚式屋架結構。 正身為一橫七開間建築,其進深,由前簷至後簷約為九公尺,由十二架樑作前後,正身有三種不同的櫸架,非常特殊,而次間及稍間是兩組穿斗的櫸架所構成,在山牆內側又有一種兩根斜樑而不承載楹檁的半穿斗型十分特異的櫸架,只有三根支柱是支架著脊樑及前後兩金柱。其前面的柱子也是廊牆框架的邊柱,後面的柱子則都嵌入後壁與山牆的交接處。正廳命名為創垂堂,主要的結構為典型的閩南式抬樑櫸架,一列五根支柱構成明間與次間以板牆分隔,中央祖堂空間獨立,不與左右兩次間門相通,乃因陳有光創此創垂堂的目的,在於存祖立宗,故非為己,故此大堂主要的空間乃承擔了極為神聖的任務,所以後人將該門封閉形成祖堂空間獨立。左右次間與正廳一牆之隔,其櫸架都是單純的素面,毫無花色,十分簡樸素潔,稍間櫸架也毫無修飾。盡間與稍間相隔的牆面,為穿斗櫸架結構,結構相當簡單,為土埆磚砌其內,箱型斗砌其外。 左右護龍為一橫五開間建築,其進深由前簷至後簷為七公尺,共有五列柱。其形制及構架與正身大致相同,中央三開間,正面隔扇退縮,廊下步口通與楹以瓜筒跨接,配以完整之束件,且雕繪精緻。明間結構與正身正廳相似,但無層層挑出之疊斗承柱楹,通楹之間僅以瓜筒及瓜柱相接,且構件上亦少了許多雕繪繁複的束隨及看隨。左右次間與明間一牆之隔,構架多為素面,十分簡樸無華。 正廳供奉陳家祖先牌位,神龕上方有一塊「創垂堂」匾,為餘三館的自立堂號,意喻「後代子孫能繼承祖先的福澤,並發揚光大」之意。正廳兩旁的執事牌有「成均進士」與「恩授貢元」執事牌。「成均進士」即歲貢生,陳有光因捐納得到「貢元」的官銜。 餘三館的彩繪為光緒14年(西元1888年)的作品,正廳及兩廂房的彩繪保存完整,彩繪呈現人物、童子、仕女、動物等圖騰,相當珍貴。正廳前步口兩旁有花瓶門的造型,其旁的木屏有仙翁與麻姑的浮塑彩繪。正廳兩旁廂房為昔時的起居空間,房舍的門屏窗戶為書卷窗,造型優美,其上繪有仕女圖,一位吹笙,一位沈思,展現古代仕女的風貌。兩廂房的門廳有「歷山」、「雷澤」匾,此匾為光緒15年(西元1889年)所書。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永靖鄉
    港西段
    167
  • 緯度
    23.9123446432724
  • 經度
    120.54233680637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餘三館01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餘三館02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餘三館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餘三館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餘三館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 指定(登錄)理由
    餘三館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包括正身、軒、內外護龍、門樓及內外埕等。正廳祭祀大榕社一系列代先祖,命名為「創垂堂」。館身坐西朝東,造形典雅,形式優美,混合閩南及粵東的傳統建築特色,為臺灣較具代表性的古宅之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