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慶安宮

彰化慶安宮創建於嘉慶22年(西元1817年),由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籍士紳楊安然等四各倡捐,同安縣渡臺士民鳩金公建,利用廟宇兩廂作為渡臺的同安籍人士會館,因此又稱為銀同邑廟。廟宇正殿供奉保生大帝,左廂房同祀觀音菩薩及文昌帝君,右廂房為福德正神。正殿上方有一「容保無疆」匾,為道光4年(西元1824年)進士鄭用錫所敬獻。 明治35年(西元1902年) ,廟宇破損、左廂坍塌,由士紳楊煥彩發起重修廟宇,日治後期,臺灣受盟軍轟炸,致使部分屋頂及牆身坍塌,碑碣散置,慶安宮殿宇傾頹,三川殿的石獅遭受波及受損,目前在入口右側的雌獅口上缺角,便是當時受創留下的傷痕。 二戰後,慶安宮曾一度充作彈藥庫,其後廟宇遭民眾佔用,室內破壞更甚。之後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經彰化市公所接管後,整頓廟務。民國72年(西元1983年)當地居民,因目睹廟宇斑駁破舊,出資修復慶安宮,但未有古蹟修護知識,以致廟宇原貌盡失,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開始進行廟宇修復工作,使得慶安宮逐漸恢復原貌。 民國78年(西元1987年)後殿右廂遭回祿之災,使部份後殿及右廂房毀損,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89年(西元2000年)進行修復,慶安宮的修復工作,包括抽換已腐朽的木頭柱子,用傳統工法加強鞏固傾頹的廟宇,保留原來的建築結構和藝術裝飾,並聘請當地知名的彩繪匠師陳穎派與其子陳文俊、陳敦仁,以傳統的彩繪手法進行全殿彩繪,並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完成慶安宮的修復。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彰化市
    永樂街78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7:14:04.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彰化慶安宮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古蹟,目前仍作為寺廟使用,由彰化市公所管理與維護,目前執行彰化縣縣定古蹟彰化慶安宮壁體及屋面修復工程。
  • 外觀特徵
    彰化慶安宮建築屬於街屋式的狹長型平面,其現址方位為座西北朝東南之建築,其平面為二進式之三殿、兩廊、兩廂房格局,縱深置中軸線,由前至後空間依次配置為,鄰近永樂街之開放空間稱為廟埕(前埕),第一進建築空間的三川殿(前殿),接著為過渡空間的內埕(中埕),和第二進之拜殿(拜亭)與正殿;再以中軸線兩側分別為左、右兩迴廊及左、右兩廂房,迴廊與廂房之間的日月井(龍虎井),與連絡迴廊與廂房的過水廊。 三開間的前殿與正殿皆為單翹燕尾脊之硬山式屋頂,前殿屋頂形式又可以稱之為斷簷升箭口,在單開間的八柱拜殿為單翹燕尾脊之歇山式屋頂,此為慶安宮的主要建築特色。在脊飾的裝飾以剪黏最多,也有以泥塑或交趾陶來裝飾者。在屋脊兩端的燕尾形如燕子尾,將兩端的正脊成曲向上揚起,垂脊則往上頂柱正脊的屋脊,主要用於廳堂等主要空間。在慶安宮所表現的另外特點之一為前殿門前之簷柱並不用蟠龍柱,而用樸素之方柱,無論是前殿迴廊或拜殿,都改用石柱,並以方形截面為主。 慶安宮拜殿由立面上看來,是由二根前金柱向外展開與二根前簷柱,由二根後金柱向外展開與二根後簷柱,形成八根柱子的立面(一般拜殿只有四柱),其屋頂則為歇山形式屋頂,有別三川殿及正殿的形式。 三川殿左右牆為交趾陶作品,龍邊為仙翁手持壽桃,旁有一隻仙鶴,虎邊為麻姑及鹿,象徵「福祿壽」。三川殿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敬德,龍邊為文官,手持官帽與鹿,象徵「加冠晉祿」,虎邊門神則為太監。明間大門左雄獅踏著錢幣,右雌獅與幼獅遊戲,蘊含了求財求子的象徵意義。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現況龍邊廂房有傾斜的情形,目前以鋼構支撐,管理單位於113年2月進行壁體、屋面修復工程,及委託監造暨工作報告書製作的招標。截至訪查日,工程尚未決標。 2.整體建物洩水垂流嚴重,亦影響牆面有白華之情形,建議管理單位留意牆面清潔、修護。 3.請管理單位定期檢視電線管理及明火之使用,並確實檢視無使用之設施電源是否關閉,以及焚香是否熄滅。
  • 使用情形
    經整修後,全年開放祭拜及參觀,並提供解說導覽資源,並將閒置空間再利用。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慶安宮
    土地所有人
    慶安宮
    土地所有人
    慶安宮
    土地所有人
    慶安宮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三川殿的明間棟架是由兩組四柱九檁的大木結構架起,為了考慮開門用的外檐裝修在前後檐廊空間分劃上的合理安排,採用了不對稱的移柱法,將位於五架檁下的前金柱向後(脊檁方向)移動一個步架,以便柱間安放木、石牆堵。移柱的結果,在樑架的處理上起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橫跨四個步架的五架樑縮短了一個步架的長度使得前端的樑頭與三架樑頭平整,並且同架在前金柱上。 拜殿是由兩組四柱六檁的捲棚式大木結構作,架於前後金柱間的四架樑,截面為長方形。樑上安成對的獅座,獅背上立坐斗及層層的疊斗,疊斗的上端撐著弧形月樑(八字束)及雙檁。檁上緣削槽以便固定螻蟈椽(八字椽),槽外再與其他檁條配合鋪設直椽。彰化慶安宮拜殿的捲棚的雙脊上,可見「龍馬負河圖,神龜背洛書」的彩繪圖案,古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的圖案置於屋脊,有「鎮宅避邪」之意。 正殿明間計由兩組六柱十三檁的大木結構形成,結構體系大致是採用脊檁為中軸,向前後對稱分佈的方法。承載最重的七架檁兩端置於四點金柱的榫卯上。粗壯的樑身上安置兩顆渾圓如南瓜的下金瓜柱(座斗),金瓜柱上銜著短了兩步架的五架檁,樑上又置兩顆尺略小的南爪形上金瓜柱,金瓜柱上又支撐著短短的三架樑,利用一顆再小一點的南瓜形脊瓜柱頂起脊檁,如此構成範圍左右點金柱的抬樑架構。各架樑的截面尺寸,依著駝負重量的減輕,向上逐層縮小,是慶安宮的特色,也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手法。 正殿神龕上方有嘉慶22年(西元1817年)「惠我生民」匾及道光4年(西元1824年)進士鄭用錫所獻「容保無疆」匾,為慶安宮的重要文物。正殿左右兩側迴廊為半開放式廊道,其壁面記載重要廟史。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彰化市
    民權段
    380
    2
    彰化縣
    彰化市
    民權段
    381
    3
    彰化縣
    彰化市
    民權段
    460
  • 緯度
    24.0766105755296
  • 經度
    120.542074030508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慶安宮01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慶安宮02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慶安宮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慶安宮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慶安宮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 指定(登錄)理由
    1.慶安宮隨著早期同安人定居彰化地區後所興建,依據《彰化縣志》、《寺廟臺帳》等資料所載,清嘉慶22年(西元1817年)三月,由同安縣籍舉人楊安然集資興建,並利用廟宇兩廂做為同安縣籍人士的會館,為見證彰化地區同安人生活要古蹟,有保存之重要價值。 2.三開間的前殿與正殿皆為燕尾翹脊的的硬山屋頂,只有單開間的八柱拜殿為燕尾翹脊的歇山形式屋頂,此為慶安宮的主要建築特色之一;另有三川門門前簷柱不用蟠龍柱,而用樸素的方柱。及凡會受雨水波及而腐朽的簷柱,不管是前殿、牆廊或拜亭,都改用石柱,並以方形截面為主,此為少見之建築特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