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節孝祠

同治12年(西元1873年)彰化白沙書院院長蔡德芳、拔貢生林清源採訪中部節孝婦女名單,共採訪到120名節孝婦女事蹟。光緒12年(西元1886年)由進士蔡德芳、丁壽泉、貢生吳德功、訓導劉鳳翔等人再採訪160名節婦事蹟,經由臺灣府知府程起鴞、彰化知縣李嘉棠等奏請禮部,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准予立祠,正式編入官方祀典,經進士蔡德芳,吳德功的倡建,擇址位於城隍廟東側建節孝祠,至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完成。 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軍與抗日義軍發生大規模之會戰,彰化城陷,節孝祠在這次事變中祠中的木龕及前後門扇遭到嚴重毀損,幾經風雨剝蝕,廟宇依然無恙,然而所供之眾多牌位卻因戰火洗劫而蕩然無存。吳德功乃於明治13年(西元1900年)呈請彰化廳長須田綱鑑將縣誌節孝及同治、光緒年間送請表旌的節孝姓氏,登諸神牌。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節孝祠遭拆除,後經地方士紳吳德功,商紳楊吉臣、吳鸞旂等董事,向總督府申請,以彰化公園一角地作為遷建地址,吳德功之弟吳汝俊、侄吳上花,並邀請鹿港士紳陳懷澄等人參與遷建工程,並募款八千圓資金,將節孝祠遷建於現址。 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完成節孝祠的遷建,臺灣總督田健治郎及臺中知事常吉德壽重新表彰自明治28年(西元1895年)以來,至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已故及現存節孝、貞烈婦女112人,合計前朝共390餘人,合祀於節孝祠。民國34年(西元1945年)起,節孝祠不再接受入祀,因此不若一般寺廟有旺盛之香火,後由吳德功之後人組織財團法人負責管理,定期舉行春秋祭典。在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西元1993年)曾執行修復工程,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因九二一大地震導致圍牆倒塌拆除,遂進行二期工程施工修復,並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修復完成。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彰化市
    卦山里公園路1段51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7:24:27.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1


    種類名稱
    祠堂


  • 現狀
    節孝祠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古蹟,目前仍作為祠堂使用,為民國87年(西元1998年)修復竣工、民國91年(西元2002年)重新繪製彩繪後之狀態,至今保存良好。
  • 外觀特徵
    節孝祠為坐東北朝西南之方位,平面格局為四合院,兩殿兩廊式,正殿前帶軒。前殿闢三門,可稱之為三川殿。兩側又有耳房各一間,正面闢門窗,形制不合傳統做法,似為遷建時所改變。兩廊各為四開間,其中近正殿三間合乎明間大而次間小之順序。正殿左右山牆闢門可見耳房,耳房又與兩廊相接,構成平面上連通之循環系統。從這系統中可以建構當年實際使用之方式。三川殿、中庭、拜庭及正殿構成中軸線上的主要儀典性空間。而前後耳房及兩廊串成另一組服務系統的空間,左右服務空間相會於正殿之內祭拜之處。 山牆皆使用清水磚砌,採一皮全丁,一皮全順的砌磚法,為日治時期洋式建築常用方式。前殿及正殿山牆之外側皆砌出鳥踏,山尖則有燕尾及鵝頭兩式。主殿使用燕尾脊,耳房則為鵝頭規帶。三川殿耳房為「土」形,不過上端略鼓出成曲線,較少見。正殿耳房則為「木」形,兩廊亦為「土」形。除了正殿兩翼之耳房鋪板瓦外,其餘各殿及兩廊皆鋪筒瓦。鋪法為穿竹條法,可防止瓦片脫節滑落,惟近年來此傳統技術已近絕跡。 各殿屋頂中,以拜亭最為考究。拜亭使用歇山頂,即四垂式,主脊之脊垛貼彩瓷,規帶頭亦貼一片。主脊中央安置一個葫蘆泥塑,屋頂四腳出草尾串角脊,屋簷曲線流暢,造型玲瓏。拜亭與正殿之間置蟹殼頂,形狀略有紡錘形,中高旁低鋪尺磚,以利渲水。 正門門楣有臺中州知事常吉德壽所敬獻「一節千古」匾。節孝祠的三川殿及正殿的棟架彩繪,為大正12年(西元1923年)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的畫作,其彩繪多引自《烈女傳》典故,例如「盧氏冒刃而衛姑」、「魯義姑姊」、「敬姜教子」等圖均與節孝祠表彰之對象相符。 正殿前有一座軒亭,其卷棚雙脊上繪有「龍馬負河圖」、「神龜背洛書」,亦為郭新林的畫作,民國83年(西元1994年)節孝祠落架修復。民國91年(西元2002年)由陳穎派重繪門神,目前保留狀況良好。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整體管理情形佳,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於災後進行巡視,若有重大破壞或改變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2.未進行修復工程故有木構、彩繪等有多處劣化情事,但管理單位人員定期進行管理及打掃,環境整潔度跟日常管理情況良好維懇請維持。
  • 使用情形
    經修復完成後全區開放民眾參觀,每月不定期辦理導覽解說,平時僅設立解說牌於古蹟旁的空間,供民眾導覽,並訂定相關參觀規則。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彰化縣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節孝祠在棟架風格上屬泉州式,前殿面寬三間開,進深三間,使用「九架四柱」的棟架。前步口有二架,步口通樑上置獅座,前「外寮」用蓮花吊筒。後步口有二架,步通上置瓜筒,後「外寮」以樑頭及丁頭拱支撐。三川殿棟架最大的特徵是中脊桁及前後二架的疊斗中,束隨做成斗座,此法不但可以穩定疊斗,亦可為調高度,稱為束隨墊高法。在前殿牌樓是最主要的門面,中港間門楣上先置「楣引」,上面再置「斗抱」,其上再置三彎枋、連栱、雕蓮花紋的蓮圭枋及另一層斗抱才頂住「桁引」及桁木。 拜亭為四架棟架之捲棚,前簷口施吊筒。不過卻不是以通樑頭出挑,亦頗少見。束木、出屐及栱身皆插入柱中就構造而言雖較不利,然可使屋坡較緩,亦是一種變通之法。 正殿的瓜筒亦為修長形之木瓜筒,瓜身雕獅頭,瓜頭斗雕仰蓮紋,刻工精緻。正殿的後金柱向邊港間移了一公尺又十公分,大通樑架在一根大枋之上,這種做法稱為「移柱法」在臺灣現存傳統建築中,節孝祠為唯一之孤例,彌足重視。採用移柱法之原因,顯然想讓正殿神龕不受到後金柱之阻礙。其效果是可使拜祭者立於正殿中門內時,剛巧所涵蓋的三角形視野內,沒有任何障礙,所有的牌位皆完整地呈現出來。正殿神龕其下圍磚砌之臺座,磚工考究,使用六角形磚及花式砌。三間神龕並列,其高直抵大枋之下。各龕皆有螭虎彫紋花罩及櫃檯螭虎腳,此種形制在臺灣並不多見。 兩廊屋頂較低,使用四架捲棚頂。棟架簡潔,比例勻稱美好。童柱使用「尖峯筒」,簷口用「捧前桁」,外緣削平代替封簷板。出屐之下支以「草尾栱」,省卻斗位,亦頗簡單稱職。 節孝祠內有清代鹿港進士蔡德芳與其他書法家、地方仕紳等人所立之楹聯5件。三川殿石柱上書有「潛德幽光歷二百年來而畢發,采風問俗聯十三堡半以俱雷」對聯,是光緒14年(西元1888年)由進士蔡德芳所敬題的墨跡。另外,郭新林在正殿上方亦有兩幅隸書對聯「雨暴風侵萬年不朽望夫石,神欽鬼伏千載長存節孝名」。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彰化市
    南郭段南郭小段
    30-23
  • 緯度
    24.0768746278979
  • 經度
    120.546345678087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多媒體名稱
    節孝祠01


    拍攝時間
    2021年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節孝祠02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節孝祠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節孝祠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節孝祠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 指定(登錄)理由
    彰化節孝祠為臺灣現存三座節孝祠中,唯一以獨立形態保存者,祠之結構為四合院式,包括兩廊兩殿。正殿採用罕見的「移柱法」,將神龕之牌位完整呈現,在臺灣為建築史上深具研究價值;祠內之彩繪出自鹿港彩繪大師郭新林之手。祠前立有乾隆3年(西元1738年)紀念汪門雙節之沙岩石碑一座。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