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魁星樓(奎閣)

金門「奎閣」由後浦林斐章捐銀千圓,於清道光16至清道光18年(1836-1838)興建。自古文人士子所奉祀者為文昌帝君或魁星,「魁」與「奎」字同音,且魁星又為星宿之名,因此魁、奎兩字往往互通。因此,不論是稱為魁閣、奎閣或文昌祠,大抵皆為文人士子為求取功名,奉祀文昌帝君所建。 興建人林斐章係金門林姓諸氏系中屬於較晚移住的一支,清康熙年間移居金門,以經商為生。林家至林斐章,時乾隆末葉,家業已盛,林斐章因此得以捐得例貢生銜,並獨資闢建奎閣。《金門志》〈人物列傳〉載:「林斐章,字曼生,後浦人。例貢生,富而好義,年施棺木無算,嘗獨立捐建奎閣,費千金。治家嚴肅有法。」又提及「孫可遠,守其遺訓,捐貲修大溝義塚、充育嬰堂經費。咸豐間,黃得美倡亂,陷廈門;可遠招募餘丁二百名,散給口糧,駐關防守,金門賴以無恙。當道遇上其功,辭不獲已,乃讓於堂弟榮邦,得鎮標千總。」可知其祖孫兩人仗義輸財,功成不居的風範。 奎閣曾於民國44年(1955)及52年(1963)重修。民國52年(1963)係經社教館倡議,由林斐章玄孫,旅居菲律賓之華僑林克凱出資,由當地紳耆組成重修委員會,聘請陳南山為師傅進行重修,此次重修雖未拆換大木結構,但是拆除四周圍牆,並在若干屋面換上綠釉琉璃瓦,重新泥塑及木門窗隔扇。民國75年(1986)由建築師漢寶德主持,再次整修,成為今日面貌。後縣府為妥善保存其價值,於民國89年(2000)再度斥資修復,工程於民國91年(2002)5月1日竣工。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