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三山國王廟

創建於清乾隆7年,是一座保有完整潮州風格的廟宇,原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山之神,屬於潮州地方的鄉土神,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神格。關於三山國王信仰的起源,元人劉希孟與明人勝端明在《明貺廟記》及《三山明貺廟記》中有詳盡記載。三山國王廟的信仰得以由潮州移植臺灣,主要在於移民勢力擴張。潮州籍民入臺可溯鄭氏時期,而這些潮民便與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建立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清領初期渡海禁令的限制,移臺者大多單身,為了旅途平安,便先在家鄉的三山國王廟中求得爐香,做為保佑的精神支柱。初來臺灣的移民居無定所,南遷北徒,因而帶動了信仰的傳播。在臺南,三山國王廟僅有一座,主要的原因在於臺南開發甚早,潮民所能拓張的勢力範圍十分有限,當然也因而保留了潮州地區早期的完整建築風格。文獻上有關臺南山三國王廟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17年(西元1752年)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的《重修臺灣縣志》為依據。直到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日本人前島信次在《科學的臺灣》〈臺南的古廟〉一文中,對於建廟時間提出了質疑。前者以清雍正七年為建廟時間,前島者根據前殿所立清乾隆九年的匾額推測應為清乾隆七年。不過在《三山國王廟的調查研究書》中認為比較合理的說法是:「草創於清雍正7年(西元1729年),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由臺灣支線率粵東諸商民修建」。有感同鄉人士,前仆後繼、離鄉背井、孤獨無靠,因而闢廟一角,供鄉親來往寄居。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南市
    北區
    西門路三段100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台內字第338095號
    1985-08-19 14:00:52.0
  •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外觀樸實無華,青灰色的板瓦與筒瓦,綠釉的瓦當與滴水以及粉白簡潔的外牆,給人莊重肅穆的感覺。
  • 外觀特徵
    臺南三山國王廟為一座三進三祠的廟宇建築,建築物坐東南朝西北,廟前有寬闊的廣場,兩側略有圍牆外,正面向廟埕開敞。正面通寬九開間,廟分三部分:中央祠宇三開間,屋脊及屋面皆稍高,兩側各倚三開間祠宇一座,屋脊及屋面較中央低,整體看來宛若緊相依靠的三座祠宇;大木結構以抬樑式為主。強調垂直與水平的結構力感為主要特徵。閩南建築中的弧形月樑多被透雕的隨材取代;兩柁、三柁下的隨樑枋,多化為類似雀替的雕花材;材料方面為磚、土、石、木等混和構造,實磚疊砌承重牆體,表面白灰粉刷,正面入口花崗石門框,屋面用黑瓦,瓦縫並用青灰做成類似筒瓦的瓦隴,再第一進前殿正面隴身並可見塑成如芹菜莖的灰梗縱紋,即仰瓦灰梗。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磚牆風化、磚牆白華、屋頂防水、消防安全
  • 使用情形
    道廟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國有財產署
    建築所有人
    國有財產署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5848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室內特徵
    保持了粵系建築的精神而無該系的浮華。大木結構經清理後在正殿向明間的主要構架可見保存完整的包巾彩繪,瓜柱則著以墨線山水人物圖案,其他空間的構件多按原形施彩;連繫柱樑結構束材則用透雕,在施加彩繪。屋脊堵以灰泥為底,泥塑為體,凸面黏貼色磁碗片,利用曲度,擬花鳥人物。瓷片的色彩以鮮豔的原色為主,包括、紅、粉紅、褐、黃、藍、綠、白等色,依題材的部位不同,用色互有差異。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緯度
    23.0013216011428
  • 經度
    120.20296557085
  •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7條綜合評定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