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關帝廟

彰化關帝廟,始建於雍正13年(西元1735年),由彰化知縣秦士望捐俸重建,始建時期原本位於舊彰化縣治南門內,直至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由知縣張世珍向當地仕紳募捐,進行重修之工程,花費計銀元四千,歷經十個月,於隔年修繕完成。在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乾隆60年(西元1795年)的陳周全事件後,彰化縣內寺廟、官署、學宮等多遭破壞,關帝廟亦無法倖免於此次波折。於是在嘉慶4年(西元1799年)由當時彰化縣令胡應魁等人倡議修建,將關帝廟遷建至現今彰化關帝廟之所在地,並於嘉慶5年(西元1800年)竣工,遷建現址後,在道光9年(西元1829年)由知縣李廷璧重修。 日治時期的興修紀錄中,明治43年(西元1910年)由楊芳洲及釋一念發起募捐重修,由大正年間《寺廟臺帳》記載得知,此期間關帝廟之規模形制已為三進式,前、後殿接有左右過水,正殿前有拜亭,與現今廟宇規模相去不遠,另外昭和5年(西元1930年)亦曾進行翼廊重修。 二戰後,民國40年(西元1951年)關帝廟移交彰化市公所管理,民國60年(西元1971年)針對三川殿屋頂進行重修、民國69年(西元1980年)整修後殿走廊。民國70年(西元1981年)隔鄰南門市場受回祿之災,因救災導致屋脊與屋瓦破損,遂於隔年造成大殿屋頂局部塌陷。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關帝廟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並展開修復工作,在民國77年(西元1988年)完成修復之工作,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近年在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因鄰房進行房舍修繕時,電銲火星引發大火,使後殿付之一炬,造成關帝廟整體受到重大損傷,直至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才修復其他現存建築。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彰化市
    民權里民族路467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1985-08-19 17:29:40.0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 現狀
    彰化關帝廟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古蹟,現狀為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修復竣工之格局,目前由彰化市公所進行管理與維護,保存狀態尚稱良好。
  • 外觀特徵
    彰化關帝廟為三進帶兩廊的街屋格局廟宇。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及後殿,左右為進深窄小的廂廊,關帝廟三川殿立面為三開間,屋頂採用「三川脊」式做法,兩側山牆以硬山頂收頭,屋面共置八條規帶,明間前後坡規帶排頭飾以人物泥塑。正殿前設拜殿,拜殿立面之屋頂也採「三川脊」之做法,明間前兩道規帶排頭亦有人物泥塑,形成視野分界點。正殿與後殿屋面為「一條龍」式,屋脊平直不分段,形成一條完整的弧線。三川殿通往拜殿間之過水廊,其滴水高度均低於三川殿及拜殿滴水高度,故過水廊屋面兩端均以封雨牆銜接,而正殿通往後殿之過水廊亦同,兩處過水廊差異在於前過水廊屋面為兩坡水屋頂設平脊,後過水廊為捲棚式兩坡水,屋頂無脊。 關帝廟屋面簡樸沒有繁複的裝飾,形式外貌僅以兩坡水的屋面表面。山門、拜殿在三開間的格局中,相對呼應屋面做成三川式屋脊,內曲外揚的燕尾脊上均無任何裝飾,僅在垂脊尾端立「加官進祿」泥塑;正殿與後殿為硬山單脊的屋頂形式,因跨距大屋脊也就平緩而微揚。整體而言關帝廟的屋面裝飾不若一般廟宇複雜,但在平穩中更可顯出關帝廟的肅穆氣氛。 建築風格承襲清代武廟形式,展現出結合規制的樸實感,雕飾簡明而不華麗;建築特色在於外簷裝修落在前金柱邊,前後金柱間的大木結構用不對稱的四架組成,大木結合泉州樣式,其中肥厚脊檁最為突出。正殿點金柱有鰲魚、雀替,正殿棟架的做法顯露出粵匠的風格,為昔日的彰化城內廟宇建築所少見。 嘉慶年間遷建南門的關帝廟,受到既有的都市紋理影響,僅能朝縱向發展,在腹地規模的限制下,第二進結合了正殿與拜殿的功能,形成雙連山牆的特殊形式;木構架部分雖不若一般廟宇裝飾得富麗堂皇,但受到原鄉風格影響,仍表現出精緻細膩的技巧,構造上仍以磚、石、木等形式為主。因廟地地坪較道路低,周圍立有欄杆及排水溝渠,進入山門後臺基便逐漸升高。臺基構造為內層夯土,外緣以石板收邊,面鋪皆為尺磚地坪。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於風災震災後進行巡視,若有重大破壞或改變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2.廟前廣場金爐旁常有垃圾與雜物堆置,建議使用人應將雜物避開或遠離金爐附近。 3.植生情況,建議管理單位定期檢查並拔除,以防蔓延影響建築構件。
  • 使用情形
    古蹟全年免費開放供一般信眾參拜,每年約農曆1月10日左右開燈法會、2月3日文昌帝君聖誕、6月24日關聖帝君聖誕,此祭祀為一年內幾天最為重要活動。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關帝廟
    建築所有人
    關帝廟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三川殿棟架採用疊斗式做法,為九架屋桁,為增加三川殿室內進深,匠師在屋架形式上採用「移柱法」,即中脊桁位於三川門後一步,前後看架各成系統。前看架以獅座承桁下三層疊斗,逐層逐架傳遞至簷柱,前簷再以垂花吊筒承接挑簷桁,步通於吊筒以龍形出頭,充滿漳州風格;後看架採二通二瓜疊斗形式,由步通出彎拱承接後挑簷桁。 拜殿為六架之捲棚式棟架,設置雙獅座以承桁下三層疊斗,橫向彎束斷面均採矩形繫材,可看出匠師為塑造彎月束仔視覺柔和效果,特以收邊線腳做法,在全殿只有拜殿及三川殿次間有此做法。 正殿在四點金柱間為三通五瓜看架,大通下為雕刻精美的鰲魚雀替,大通上之金瓜筒,其瓜爪瓣為前三後一,抓住通身束腰線位置,瓜筒背無做雕刻,疊斗自下向上逐層縮小,除瓜筒為八角座斗外,其餘均為方斗,斗面平整有稜,斗底座有抹角,且桁下承斗未做桁引或雞舌,以斗破口直接承桁。 後殿棟架以中脊桁為中心,前後各由兩組抬樑式木構架,中脊下立柱,前後二架間以方立筒承桁,形成二通二瓜形式,通與束皆為矩形斷面;前簷廊棟架則以瓜筒斗座棟架形式表現。 前後過水廊其棟架做法均為四架捲棚構架形式,形式簡單,立柱承桁,少雕刻;前過水廊進深為三開間,後過水廊進深則為二開間,為三架捲棚之做法。 廟宇內部,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從祀關平、周倉。左右山牆嵌有石碑多方,包括雍正年間的「關帝廟碑」、乾隆時代的「重修關帝廟碑」等,樑枋則懸有多面古匾。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彰化市
    民族段
    222
  • 緯度
    24.0765264660496
  • 經度
    120.540214256462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關帝廟01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關帝廟02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關帝廟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關帝廟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彰化關帝廟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 指定(登錄)理由
    1.彰化關帝廟建立風格承襲清代武廟的建築形式,展現出結合規制樸實,雕飾簡明而不華麗。而建築特色在於前殿開三門,門扇釘滿門釘,每樘計108個,外簷裝修落在前金柱邊,前後金柱間的大木結構用前後不對稱的四架組成,大木結合為泉州式,以脊檁肥厚最為突出。正殿點金柱有鰲魚雀替正殿棟架的做法顯露出粵匠的風格,為昔日的彰化城內廟宇建築所少見。 2.關帝廟為官建,格局為三殿兩廊式,為座西北朝東南。而如此的方位,在臺灣各大關帝廟中,實屬於特例。廟內有全臺唯一的「青龍偃月大刀」,是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刀從山西解州關帝祖廟贈送,做為二廟交流之紀念,也為其特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