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鄭用錫墓

鄭用錫墓位於現在新竹市客雅段四四七之三六號,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是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鄭用錫死後依品秩而建的官墓。鄭用錫,譜名文衍,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浯江(今金門),祖父鄭國唐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攜子崇和來臺,初居苗栗縣後龍,其後崇和攜眷遷於竹塹。用錫為崇和次子,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於咸豐八年(1858年),享壽六十五歲。生子三人,長子如松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以孝友題准旌表建坊;次子如梁,候選同知;三子如材,生平不詳。鄭用錫少時天資穎異,嘉慶十五年(1810年),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是為開臺百餘年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又稱「開臺黃甲」。竹塹浯江鄭氏家族日後因而得以晉身為士紳階層,社會地位驟昇,產業拓展,家聲遠播。鄭用錫博讀經史,尤精於易經,曾任明志書院講席八年,提拔後進無數,又自行纂修《淡水廳初志稿》,雖然未曾刊行,卻成為日後陳培桂《淡水廳志》之稿本。用錫熱心公益,舉凡竹塹大小公益事務無不參與。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倡建文廟,道光七年(1827年)竹塹改築竹城,與林國華、林祥麟等任城工總理督建塹城,因督建有功,獲加同知銜。其後,又捐京秩,籤分兵部武選司,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不慣官場陋習,以母親年邁為由,告歸鄉里。道光十八年(1838年)築進士第,讀書自娛。除參與公共工程的捐造外,在維護地方秩序上,用錫更是不遺餘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英鴉片戰爭時,英船滋擾大安港,用錫率先募勇赴援有功,賞戴花翎;又在土地公港擄獲草鳥船和洋匪因而立功加四品銜。咸豐三年(1853年)淡北漳、泉、粵分類械鬥,撰寫「勸和論」一篇,勒石於後龍,勸息紛爭。四年(1854年),在籍協辦團練,並勸捐米糧運往天津賑濟,因而恩給二品,並推恩二代。 用錫晚年另築北郭園為應酬遊憩之所。此園建於咸豐元年,前後歷時三年始完成,與潛園並列為竹塹兩大名園。咸豐初年與詩友組成詩社「斯盛社」,開竹塹詩社之先;又自著「北郭園全集」,包括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咸豐八年(1858年)鄭用錫去世,翌年葬於香山之麓。同治八年(1869年),改葬於竹塹南邊竹仔坑現址,坐北朝南。墓的形式,依二品例,有頭曲手、二伸手、三伸手。伸手間之石望柱分別為石印、石筆、石獅,左右對稱。墓地前之石象生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等各一對,雕刻相當細緻精美,藝術價值頗高。墓的外觀呈橢圓形,盔頂形的墓碑,由三片花崗石拼成,墓碑碑文題:「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侍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字跡清晰可見。后土位於墓的左前,坐西朝東略偏北,形式宛若一座小墳。遠處成對的石望柱刻著轉錄自咸豐元年(1851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所贈的柱帖。可惜石虎一座被盜,石羊也被破壞毀損。但整體看來,鄭用錫墓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是臺灣官墓中的佳構之一。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竹市
    東區
    育賢段33地號(重測前/光鎮里客雅段447-36地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七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1985-08-19 09:38:07.0
  •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12


    種類名稱
    墓葬


  • 現狀
    鄭用錫墓位於現在新竹市客雅段四四七之三六號,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是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鄭用錫死後依品秩而建的官墓。
  • 外觀特徵
    整體看來,鄭用錫墓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是臺灣官墓中的佳構之一。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草地景觀應定期維護。
  • 使用情形
    已修護完成,新作石虎一隻,原存家廟石虎復原。石羊頭新作。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鄭OO
    土地所有人
    新竹市 政府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5848#123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室內特徵
    墳墓在風水上又稱為陰宅,意即為人死後居住的地方,由於漢人相信風水的好壞會影響後世子孫的發展,因此對於喪葬禮俗以及墓地的風水均極為重視。一般而言,漢人的墳墓因受到風水觀念影響,多選擇背山面水、左環右抱的地理環境,而墓塚的形式本身也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而呈現橢圓形的包被狀態。   墓塚以墓碑為中心,後方的墓穴用土堆成小丘,有如龜背,稱為墓龜;墓龜周邊有塚溝以排水,塚溝的後方才是墳;墓碑前有券臺,是放置供品的地方;墓塚前方兩側有如椅子扶手一般的曲手,向外伸展呈包被狀,也是為了達到風水上藏風聚氣的目的;而墓塚前方定有平坦的明堂,也就是子孫祭拜的地方,其大小隨著墓塚的規模而愈深愈寬,甚至分成內、外明堂,同樣的也是風水觀念的延伸。墓地旁邊會有一個「后土」的石碑,意思是看管墓地、指引道路的土地公,祭祖前必先祭拜后土,以感謝其對祖先的照顧。   鄭用錫墓外觀呈橢圓形,墓碑為盔頂形,由三片花崗石拼成,額刻「浯江」地望,左右拱以雙夔紋飾,碑文為:「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副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為其一生的功績留下說明。曲手包括欄杆柱與柱間的欄板,均以花崗石雕成,曲手欄杆柱頭分別為石印、石筆、石獅,左右對稱;墓前的石象生自內而外依次為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等各一對,其雕刻細緻精美,石獸樸實可愛,石望柱刻著轉錄自咸豐元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所贈的柱帖,頗具有歷史價值。整體而言,這座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的墓地,是臺灣官墓的佳構之一。
  •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緯度
    24.7878954295906
  • 經度
    120.970960531586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指定(登錄)理由
    鄭用錫墓是清領時期當時墓塋興建的範例,並可與洋人興建墓的形式作比對,極為珍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