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頂泰山巖

泰山地區約為雍正五年(1727年)始有漢人進行開墾,此後乾隆十三年(1748年)更有貢生胡焯猷與林作哲、胡習隆等人組成「胡林隆墾號」開墾泰山核心地帶,並包含水田及大圳,此地逐漸富庶繁榮,亦吸引許多漢人移民移入。 而早期移民由於地緣之因,經常供奉較接近或熟悉的山巖之祖師,頂泰山巖便是其中之一,山巖名稱以顯應祖師黃惠勝為名。泰山頂泰山巖之創建係由福建省安溪縣李氏二十三世「克」字輩與「符」字輩共同奉迎顯應祖師來臺,並將祖師廟建造於八里坌保山腳庄大崎腳厝(即今日位址)。咸豐三年(1853年)因艋舺發生械鬥事件禍及祖師廟,遭到焚毀,約於同治六年至同治九年間(1867-1870年間)新廟建成,原名福山巖,而後更名為泰山巖。 昭和七年(1932年)由中和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設計監造重修廟宇,是為今日樣貌,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指定為古蹟。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