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萬善同內清朝留存至今的百年香爐,民國70至80年代(1980至1990年代)大家樂、六合彩紅極一時,每當港彩開獎,香爐前總是擠滿人,猜香灰的形狀、看香枝排列的造型;如意後,還願的電影、布袋戲、歌仔戲,甚至脫衣舞等吸引許多的人潮和攤販夜市,很反常的,夜間通明,熱鬧無比。萬善同是疏洪道內唯一在開闢時未被拆除的建物,此廟在清末即已存在,為昔日頂崁墓園,開墾初期二重埔地區往生的人,多就地埋葬;在萬善同這種陰廟祈求平安,前往還願,必準備祭品或完成應許之事,如捐獻香火錢、演戲、改建廟宇等等。日治時期地方人士為繁榮地方,始禁止濫葬,並且將二重埔五保內所有的荒塚屍骨集中在萬善同,由五保共同祭祀。因為萬善同是由二重埔五保(里長)為地方安寧,共同集資興建,乃為一「公有陰廟」,在臺灣實屬少見。
民國66年(1977)曾因納骨塔的圓頂坍塌而重修,民國68年(1979)納骨塔第二次整修。民國72年(1983)二重疏洪道興建,因位在疏洪道溢洪區內而計畫拆除,後因當地民眾一再請願故得以保存。據聞,民國73年(1984)當施工跨越疏洪道行經廟旁的中山大橋,至萬善同前,曾發生重達數噸的橋面一同掉落的事件,除令施工單位檢討施工過程外,亦不免依禮俗備牲禮到萬善同祭拜。直到民國87年(1998)疏洪道建設為公園,此地攤販夜市遷移,才恢復原本的平靜,幾乎無人再問明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