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礐,三重從清代台北府城建立以來,就與台北市互相依存,彼此各取所需,台北城的排泄物成為附近農村最佳的有機肥料,因此,許多排泄物使用渡船運至三重淡水河邊集中,再用牛車輸送附近地區,在今三和路四段豪帝一餐廳現址,便是一處較大的水肥池集中地,當地人便稱之為大壆。大壆肥池在三重較著名者有二處,本處位靠近三重東區,近蘆洲地帶,今已成一棟棟高樓大廈,經營餐廳,與昔日菜園千畝一處,水肥集中處大異其趣,可見滄海桑田變化之大。
這個三重區東區古時類似的肥寮,當地人叫大壆,規模較小,是肥寮轉運站。據住在當地的耆老鄭阿四回憶說,肥寮轉運站在光復後不久即已存在,為私人開設,水肥轉運站主要來源是台北市大眾的排泄廢棄物,一般都從台北地區私人到處蒐購水肥來源,靠淡水河水肥船運送到對岸三重台北大橋頭的橋頭港後,再用牛車走三和路石子路運送到三重東區的的水肥轉運站,再分送到溪尾、分子尾、蘆洲等各地。鄭阿四指出,這個昔日的三重市東區轉運站現址,在三和路四段與力行路交口處海產店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