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以前,尚無耕耘機具,農民不論施用何種肥料,無法將耕耘與施肥有效結合,直到1970(民國59)年代末,可以進入茶園作業的中耕機具已開始引進茶園使用;農民於施肥後,可以藉由中耕機的耕耘功能,將人工灑施到行間的肥料與土壤混合,此種施肥方式可有效防止肥料遇雨流失或因日曬而揮發,提高施肥效果。茶業改良場更進一步研發中耕施肥機,在耕耘機上裝設肥料桶、肥料用量控制及施放系統,一次完成包含肥料搬運、定量施肥、耕耘等三項施肥作業。在茶園機械化的省工、多功能作業及節省農民購置成本上,展現了極大的效果。
1960年代以前,尚無耕耘機具,農民不論施用何種肥料,無法將耕耘與施肥有效結合,直到1970(民國59)年代末,可以進入茶園作業的中耕機具已開始引進茶園使用;農民於施肥後,可以藉由中耕機的耕耘功能,將人工灑施到行間的肥料與土壤混合,此種施肥方式可有效防止肥料遇雨流失或因日曬而揮發,提高施肥效果。茶業改良場更進一步研發中耕施肥機,在耕耘機上裝設肥料桶、肥料用量控制及施放系統,一次完成包含肥料搬運、定量施肥、耕耘等三項施肥作業。在茶園機械化的省工、多功能作業及節省農民購置成本上,展現了極大的效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