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緣起於1996年時,中、永和市公所提出都市計畫變更案,欲變更瓦磘溝沿線土地為住宅用地,將填平瓦磘溝的新生地與周遭土地以市地重劃和提高容積率方式開發,希望藉此一勞永逸地解決水患問題,同時達到土地開發的效益。然而,此時的臺灣正逢公民社會百花齊放、社區營造風潮茁壯之際,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整治經驗更已倍受全國肯定。在此背景下,地方上惋惜瓦磘溝加蓋的林宗明、林長勳等人,在1997年組織瓦磘溝觀光運河促進會,經過數個月的密集籌備,面向專家學者、社區居民的座談會後,在7月中正式向省政府陳情反對瓦磘溝加蓋,希望以維持明溝的方法進行整治與景觀工程,達成減少水患、改善水質、提升景觀和生活品質等多贏願景。
促進會在與地方政治菁英的合作下,接連拜會省府、中央政府首長,宣傳理念和運河計畫的效益,取得當時官員、委員、民代認同。經省府研究明溝整治較暗渠有利後,最終促成9月3日省都委會決議瓦磘溝沿岸維持計畫綠地,並應改採容積移轉(而非市地重劃)方式取得實現計畫綠地所需用地。阻擋加蓋成功後,促進會則進一步延續運動能量,提出正式的〈觀光運河整體規劃計畫服務建議書〉,並爭取到經費於中和橋、景安橋間河段進行觀光運河示範工程,面向居民舉辦的創意徵圖、河岸咖啡座、演講等喚起願景的活動亦如火如荼展開。然而,示範工程推動過程中的溝通困境,及對最後施作成果的失望,致運動於2001年後漸趨沉寂。
雖然瓦磘溝迄今仍未實現「觀光運河」的建設,但此運動奠定了瓦磘溝明溝整治不加蓋的政策方向,也激起地方民眾對瓦磘溝整治的更多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