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華民國(臺灣)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臺鐵舊山線鐵道從苗栗縣三義一路蜿蜒至臺中市后里區,沿線經過兩個車站-勝興與泰安舊站、三座鐵橋-龍騰斷橋、鯉魚潭橋、大安溪橋、八個隧道,沿線景觀多變。潛力點範圍:臺鐵舊山線鐵路橫跨大安溪南北兩岸之苗栗縣與臺中市兩縣市境,全長約15.9公里,沿線兩側之緩衝區總面積約128.29平方公里。 舊山線完工於1908年,當年架橋技術未臻成熟的情況下,利用河流上游較窄的河床與較穩固的地基,挑戰環繞山路與架橋過河的艱辛工程,創造出臺灣鐵路工程技術上最大坡度、最大彎道、最長花樑鋼橋、最長隧道群等偉大經典之作。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一項。舊山線東側為關刀山系,西側為火炎山系,兩側丘陵造就出既彎又陡的奇特地形和沿線樸質的聚落人文、古蹟以及林相豐富的自然景觀,舊山線不論在臺灣鐵道文明發展上或是在文化歷史價值上都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 臺鐵舊山線從三義一路蜿蜒至后里,經過兩座車站、二座花樑結構鐵橋與八個隧道,沿途穿山越嶺,景觀多變,因舊山線處於南北氣候的分隔帶與寒暖氣流之交會處,造成春、秋兩季時,勝興以北濃霧籠罩,以南陽光普照,是臺鐵路線中最具特色的一段。自然地理景觀特色舊山線在三義鄉境內,東西兩側為丘陵,分別被火焰山與三角山包夾,入口處形成一個如同廊道的谷地,通過繁榮的鄉街,擠進狹長谷地後,開始出現低矮的山丘餘脈,相思樹、油桐、果樹、雜樹林蔓生在被紅土掩覆的丘陵山地間,鐵路直至大安溪、臺中市界地形才趨於平坦。此段標高約在350-500公尺,大體而言,東面因緊靠苗栗大湖鄉山地,地勢較高,西側則較低與平緩。后里鄉位於后里臺地東側,東為地形陡降之山地,西則接平緩之臺地,地勢由東南向西傾斜,高度在220-230公尺間。后里臺地北倚大安溪、南臨大甲溪,屬於兩溪交織出的沖積扇地形,相較於三義鄉丘陵起伏、山巒疊嶂的地理環境,本區地形可說是十分平坦。舊山線區域內動物資源豐富,但並無特殊之物種存在,而是依開發程度、植生型態、海拔高度等環境特性而生,本區可見之動物種類有生活在大安溪、大甲溪等溪流內的臺灣鮠、中臺鯪、叉尾鯪等;而水田中可見土鰍、粗鱗土鰍、鱔魚等,除叉尾鯪較為罕見外,其餘皆屬臺灣一般水域常見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則有中華大蟾蜍、虎皮蛙、臺北赤蛙、金線蛙、小雨蛙、黑眶蟾蜍、貢德氏赤蛙、澤蛙、中國樹蟾、手巾蛇、守宮、南蛇、眼鏡蛇等。棲息於本區的鳥類大多為可見或普遍可見的鳥類,一些稀有或臺灣特有鳥類鴛鴦、深山竹雞在本區也可看見。而哺乳類多為小型種類。蝴蝶約有110種,包括鳳蝶、粉蝶、斑蝶、蛇目蝶、環紋蝶、蛺蝶、小灰蝶與弄蝶等。三義、后里屬人為開發較明顯的丘陵地,地勢不高,但動植物等生態資源豐富,其中大多屬於一般生態,並無特殊之動植物種類存在。屬於600公尺以下的擬熱帶雨林,此種生態體系通常的氣候特徵為高溫多雨、全年月溫差小、年平均溫25-26℃、土壤多屬灰化紅黃壤、年雨量在2,000-4,000公釐間,由於植物群屬多層分布、植物種類眾多,顯示出熱帶雨林之特徵。本區植物種類可分為:喬木層、林下小喬木、灌木、藤蔓類、地被植物、著生植物、板根植物與幹花植物等。除上述自然植物群落外,舊山線沿線在三義站、后里站一帶大多已經人為開發,大片農作與竹林等人為植栽為植物特色,進入勝興、龍騰斷橋後,則逐漸可見熱帶雨林之原貌。比較評估臺鐵舊山線與已列名的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瑞士少女峰登山鐵路相較,瑞士少女峰登山鐵路其終點少女峰站海拔3,454公尺,是歐洲最高的火車站,山頂上的阿德雷冰河氣勢更是壯觀,因此,在2001年底,鐵路與冰河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少女峰登山鐵路動工於西元1896年,施工長達16年,1912年才正式通車,這條鐵路有四分之三左右的路段是在冰河底的隧道岩壁裡通過,工程十分艱辛,很難令人想像從海拔僅567公尺的地方,搭火車可以登上遠山之巔海拔3,454公尺的車站,落差2,887公尺,火車能於短短32.6公里爬上山,令人讚嘆瑞士鐵路工程的偉大。臺鐵舊山線完工於1908年,鐵道為因應爬坡的限制,在山中蜿蜒而行16公里後,才開始爬坡。這條鐵路最高點在勝興車站,站內設有「海拔402.36公尺臺灣鐵路最高點」紀念碑,是早期臺灣鐵路山線上下行列車交會處,山線的重要關卡。臺鐵舊山線由三義至后里總長15.9公里,其間因穿過關刀山與火炎山,共修築8座隧道與跨越深谷的魚藤坪橋、內社川橋,一路向南行過大安溪鐵橋,進入臺中后里地形才趨於平坦,鐵路沿線的勝興車站與泰安車站先後被苗栗縣政府及臺中市政府列為「縣定古蹟」和「臺中市市定古蹟」。臺鐵舊山線與少女峰登山鐵路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僅是一條鐵路,也是一條貫穿時空交錯的歷史路線,由於沿線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具有複合式世界遺產的條件。 人類活動的歷史數百年前臺灣西部平原還是一片蒼鬱,平埔巴宰族人活躍於現在大甲溪及大安溪流域間,泰雅族則生活在三義北部山麓地帶,直至漢人來臺開墾、粵籍客家人進入山區採樟製腦,鐵道建立後,載運著大安溪的砂石、苗栗山區的薪炭、木材、水果,南來北往,流通島內貨物。在舊山線的範圍裡可看見漳州人、泉州人、客家人與原住民之間權力的消長與族群遷徙拓墾的痕跡;沿線上的每一座隧道、鐵橋、車站,也都記載一段東方國家向西方科技強國學習的過往歷史,其中被喻為「鐵道工藝的極品」的魚藤坪橋,雖然橋身已斷,其石磚砌拱的造型,是西化成功的日本將西方的技術實驗於殖民地的代表作。1873年,臺灣鐵路發展之源溯,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清代臺灣鐵道發展區只限於北部。1899年,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基於政治及經濟上的考量,大舉興建鐵路系統,以清代劉銘傳興建為基礎,當時縱貫線的興建是以南北端分段施工,分段通車之方式來進行。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州大地震,震央在關刀山附近,造成舊山線全長的鐵道扭曲變形、隧道龜裂、內社川橋位移,泰安車站傾倒,同時留下山線永遠的地標「龍騰斷橋」,為此火車停駛3年。1938年7月15日修復通車,沿線人文聚落、自然生態、遺跡等文化資產再次呈現於國人面前。1976年,鐵路電氣化等設備技術的精進,顯示出臺灣鐵路的前進與突破,然而,因汽車時代的來臨,鐵路運輸逐漸無法抵擋公路運輸的便利性,自1983年起,山線上的勝興、泰安、三義及后里等站陸續停辦貨運業務;1997年新山線雙軌工程完工,舊山線的9號隧道及大甲溪橋廢棄停用;1998年9月23日21時,最後一班列車開出,舊山線便正式劃下句點,走入歷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