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屯火山群

國家:中華民國(臺灣)方位:大屯西峰位於南峰和面天山之間,海拔1092公尺,立於高處遠望,可見巨石林立且山勢陡峭之姿,若欲攀登其上想來必將花費一番功夫,反觀南峰渾圓山形,支稜向南延伸,可經中正山到新北投,是相當熱門的稜線登山路線。潛力點範圍:大屯山主峰高1092公尺,屬於成層的錐狀火山,略呈南北延長。登山步道群包括軍艦岩、丹鳳岩地區、中正山、竹子湖地區、大屯群峰地區、貴子坑環山步道、忠義山步道等等。春到時滿山杜鵑盛開,一片侘紫嫣紅,冬季裡,偶飄瑞雪,綠草雪花,常引來一波又一波的遊客。 大屯山火山群持續兩百多萬年、多次激烈的火山爆發,加上造山運動,形成今日面貌。既有2,500萬年前的老地層,還有火山地形,及後火山作用地質景觀,見證了地殼變動、地質演變的過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八項。與世界上同緯度乾旱沙漠,生態單調的地區相較,臺灣潮濕多雨、地貌多變、生態豐富,主要原因是受到造山運動、火山噴發、海洋調節、東北季風盛行的影響。大屯山火山群四季分明,可說是臺灣地貌與生態的一個縮影,擁有火山、地熱、草原、森林、北降型植被、冰河時期孑遺植物以及多種稀有動植物,在生態演化上具有指標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繁茂的植被和多樣的地形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計有哺乳類20種、鳥類120種、兩棲類21種、爬蟲類48種、蝶類191種以上。植物種類更多達1,300種,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大屯火山群由20多個火山組合而成,包括七星山、大屯山、竹子山、磺嘴山、面天山、向天山、大尖後山和紗帽山等,地質結構多屬安山岩。其噴發年代可上溯至280萬年前,在歷經無數次大小規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風吹日曬雨淋,方形成今日之地貌。雖火山噴發活動早已停止,但其傑作-錐狀火山、鐘狀火山、火山口、爆裂口、火口湖、堰塞湖、斷層、瀑布依然清晰可見,而地底下的熱水、硫磺氣經過斷層與裂隙冒出地表後,形成溫泉與噴氣孔等後火山活動的特殊地質景觀,這些皆見證著大屯山蘊含的生命力。大屯山因地形陡峭及人為活動頻繁,不利大型哺乳動物活動,但複雜林相仍提供許多中、小型野生動物作為棲息場所;在生態保護區,臺灣獼猴、山豬、白鼻心、刺鼠等哺乳動物活動頻繁。本區鳥類種類相當豐富,約有120種,以鳥類分布而言,樹林中常見有竹雞、綠繡眼、山頭紅等;草原灌叢裡則有尖尾文鳥、粉紅鸚嘴;水域則可見白腹秧雞、黃頭鷺、小白鷺等。除此之外,區內最具代表性的還有五色鳥、臺灣藍鵲等野鳥。其中臺灣藍鵲又稱為長尾山娘,羽毛鮮麗,是臺灣特有種。每年5月至8月是本區的蝴蝶季,到處可見彩蝶翩翩的畫面,特別是大屯山蝴蝶廊道的青斑蝶類常成千上百地隨著氣流飛舞,形成獨特而曼妙的生態景觀;若論特殊性,則屬臺灣麝香鳳蝶,不但外形漂亮,更是臺灣特有種。夏天來臨時,山林裡則上演一場場蟬鳴樂章,臺灣騷蟬、陽明山暮蟬、草蟬與蟪蛄等此起彼落地吟唱不絕。本區爬蟲類有48種,其中草花蛇、赤背松柏蛇、梭德氏遊蛇數量最多,毒蛇類則以龜殼花、眼鏡蛇最常見;兩棲類計有樹蛙、赤蛙與小雨蛙等21種,其中又以澤蛙、臺北樹蛙及盤古蟾蜍分布最廣,數量也最多。大屯火山群雖位於亞熱帶氣候區,但受到兩項因素影響,使本區植被的分布不同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首先,因後火山活動的影響,區內土壤溫度偏高、缺鈣,且呈強酸性,讓本區出現地熱區植物與水生植物;再者,因臺灣冬天盛行東北季風,而本區首當其衝,致氣候較平地更為潮濕、多雨、低溫,此一「北降現象」使本區除擁有亞熱帶雨林、暖溫帶常綠闊葉林與山脊矮草原等不同植物帶外,一些棲生在2,000公尺的中海拔植物亦可在此見到蹤跡。地熱區植物溫泉和噴氣孔一帶,高溫、硫氣重,一般植物很難生長,僅有地衣、苔蘚、藻類等可以生長,本區常見的植物有葉苔、曲柄蘚、硫磺芝、水生集胞藻。其中水生集胞藻是藍藻的一種,藍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植物。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火口沼澤地,以水毛花、針蘭、荸薺、燈心草最常見,水韭為臺灣特有種,生長在本區的夢幻湖,冬季豐水期時為沈水植物,夏季枯水期則為挺水植物。草原景觀包籜矢竹和芒草是本區主要植被。包籜矢竹因其地下走莖嚴密蔓伸,使其他植物罕能生根立命,為了演化出更好的基因,適應環境變遷,包籜矢竹約80年開一次花,開花後整株死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幼苗。本區芒草係指「五節芒」,因生長在火山熱霧籠罩的坡面,使其植株較其他地區的芒草矮小,花穗呈現紅色,每逢9、10月間,鮮紅的芒草原蔚為本區特有的景觀。森林植被本區闊葉林大約分布在海拔500至900公尺的範圍,主要以樟科植物為優勢種,如紅楠、大葉楠等,其他原分布在臺灣中海拔的植物如臺灣龍膽、臺灣馬醉木、玉山肺形草、昆欄樹等在本區也可看見。配合著草本植物和穿梭林間的藤蔓植物,構成本區極具垂直變化的植物世界,提供各種鳥類、昆蟲、哺乳動物、兩棲類動物等絕佳的棲息、覓食與活動空間。稀有植物本區有多種稀有植物,如臺灣水韭、大屯杜鵑、中原杜鵑、鐘萼木、八角蓮、四照花等。僅散生在大屯山、上磺溪上游的臺灣島槐是臺灣特有種,而本區是其唯一產地。 受到後火山活動的影響,大屯火山群擁有豐富的地熱、溫泉和硫磺,其中硫磺是古代製作火藥的原料,因而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早在明代開始便有凱達格蘭人進入採硫。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天,福州火藥庫失火,50餘萬公斤的黑火藥付之一炬,於是派遣浙江籍的探險家郁永河來臺採硫;第二年,當其返回廈門後,寫了《稗海紀遊》一書,將其在臺灣7個多月的這段經歷紀錄下來,書中記載他用布匹和原住民交換硫土。此書成為大屯火山群最早、最珍貴的人文紀錄。現在大油坑所見的製硫設備為清光緒時代,為因應財務困窘,特設腦磺總局主管開採樟腦與硫磺礦業時,所遺留下來的。此外,山區各水源處的馴化山藍群落是本區曾經大量栽植並從事染料業的證據,也是早期活躍於本區的產業活動之一。因此一行業已失傳,時至今日,僅能從「菁山」、「菁學」等流傳下來的老地名去揣想了。

基本資訊

  • 相關地點
    臺北市
  • 地點名稱
    七星山/軍艦岩/大屯山/竹子湖/竹子山/夢幻湖/玉山/玉山/四季/火山/天盛/丹鳳/大屯/口湖/環山/樹林/後山
  • 緯度
    25.1708779/22.0791667/25.176929/25.167498/25.216724/25.1687298/24.9644/24.7584/24.4858/23.0103/23.9833/25.0287/23.7025/23.5855/24.3138/25.0383/23.8938
  • 經度
    121.5531396/121.58/121.521989/121.5403055/121.567352/121.5619692/121.343/121.209/121.426/120.578/120.429/121.422/120.388/120.181/121.295/121.129/120.94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