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蘭嶼雅美(達悟)族為防範當地夏天的颱風及冬天強烈的季風,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地下屋及特有的文化傳統。精采的自然地形、火山熔岩及迷人海景,每年200天的雨季使島上瀑布與霧景千變萬化,雅美族人至今仍維持和自然共存的傳統文化,與海洋、捕飛魚、甩髮舞、拼板舟緊密結合,使島上的自然、人文景觀更具特色。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阿爾貝羅貝洛的楚麗建築國家臺灣義大利入選潛力點時間(左)登錄世遺時間(右)2003年1996年總面積約47.74公頃約11公頃歷史年代17世紀上葉14世紀中葉至今特殊價值因應氣候而發展出獨特的半地下的房屋建築設計保存完好的史前建築技術,現代化潮流中營運的成功特殊案例世界列名是南島文化的北線,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藝術展示當地居民早期以石灰岩就地取材的特殊建築工法 無論蘭嶼給您什麼感覺,似乎總離不開雅美族、飛魚季、拼板舟、地下屋、水芋田,這些意象都鮮明地代表著蘭嶼。進入蘭嶼便能感受到人與人的緊密互動,踏上這塊土地的遊人,由當地人領著介紹環境、飲食習慣、景點、生活禁忌,以及代代相傳的故事,有著「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共通點。蘭嶼是一個既單純又美麗的地方,因為長居於此的住民,心性如此單純又尊重大自然。聚落居民珍惜大自然賜予的種種,更顯露出這海洋民族值得學習的地方。圍繞著島嶼的傳說與禁忌存在這美麗的環境之中,其目的正是在保護這片幽靜憩美的環境,並教導人們學習珍惜與愛護。 雅美族招魚季,相傳由飛魚之神所授,捕魚、吃魚及祭魚的過程非常地莊嚴神聖,雅美族人將一年分成3個大季節,飛魚將要有的時候(冬季);飛魚季節(春季);海上捕飛魚的季節結束(夏季)。飛魚在族人的生活扮演著極重的角色,包括宗教、生活作息及社會組織。 日治初期,野銀部落遷至今址,成為東清村之一部,屬於臺東縣紅頭嶼鄉。日治時期,日人以鋼筋水泥建築派出所、辦公廳舍、宿舍等,但對蘭嶼的傳統建築並不干涉。戰後,1966年蘭嶼實施國宅計畫,拆除傳統家屋,以鋼筋水泥的國宅取代;僅野銀、朗島地區之國宅建於村落附近另成社區,所以野銀、朗島地區的傳統建築尚能保留,1994年起的海砂屋改建計畫,朗島舊聚落傳統家屋也多改建成水泥房屋,較完整的傳統建築,僅存野銀一處。

基本資訊

  • 地點名稱
    蘭嶼/火山
  • 緯度
    22.0435616/23.0103
  • 經度
    121.548418/120.57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