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棲蘭山檜木林

棲蘭山檜木林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國家:中華民國(臺灣)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於臺灣北部雪山山脈。自喀拉業山主脊稜線向東北延伸,經馬惱山、眉有岩山、唐穗山、棲蘭山直至拳頭母山之雪山山脈主脊稜線兩側大片山區皆屬其範圍。潛力點範圍:棲蘭山檜木林分屬於宜蘭縣、新竹縣、桃園縣及臺北縣四縣,總面積約45,000公頃;以其海拔向下100公尺或河谷往下游500公尺為緩衝區,面積約一萬餘公頃。 棲蘭山檜木林處於中高海拔的山區,此山域因峰高、谷深、雨霧足,形成孤島式的封閉性生態環境,使得伴生於檜木林帶之珍稀裸子植物,如紅豆杉、臺灣杉、巒大杉、臺灣粗榧等北極第三紀孑遺植物,因長期隔離演化,形成臺灣僅有的特有種,而這些特有種針葉類珍稀裸子植物群,歷經數千萬年至上億年的演替,堪稱「活化石樹」,在生態演化上具有指標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八項。從雨量記錄來看,棲蘭山山區的雨量年平均有高達5,000公釐的紀錄,此山區一年之中,幾乎有250天雨霧濛濛,這種飽含水分終年雲霧繚繞的林地即是植物學界所稱之的「霧林帶」。本區之自然環境生態系,學術界稱為「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系」。在植物學上又將此群系分為兩大植物生態社會,一為針葉混生社會,另一位檜木林型社會。其中檜木林社會分布海拔(1,600—2,600公尺)因氣候較暖又濕潤多雨,以致植物社會組成非常多樣,就物種歧異度而言,植物種類龐雜,其中有許多臺灣已瀕臨絕種及珍貴物種生長其間,在這些珍稀針葉樹的林況下,並發現有臺灣黑熊、臺灣野山羊、山羌等大型蹄科動物。此處成為臺灣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天堂,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本區域範圍位處雪山山脈北段區域,為大壩尖山、桃山、眉有岩山(2,328M)、唐穗山(2,090M)、棲蘭山(1,918M)、拳頭母山(1,551M)、達觀山等所圍繞成的山域,平均高度為海拔約2,000公尺。區域分屬蘭陽溪水系及大漢溪水系源頭,該水源牽繫著北臺灣整個維生中樞。地球上現存之檜木種類僅有7種,分別分布於北美洲的東、西兩海岸、日本以及臺灣等地區。臺灣擁有紅檜及扁柏2種,從現今世界檜木分布環境觀察,扁柏屬裸子植物,在針葉林群系裡,不管其分布範圍或種別,皆屬稀有。依檜木生長環境了解,現今全世界檜木主要的族群皆分布在終年潤溼的雲霧山域環境裡;而在北美、東亞型扁柏屬針葉林系。唯有臺灣檜木林位於亞熱帶地區。本區蘊藏著全臺灣僅存的原始巨型扁柏純林,不僅是世界古地史殘存的珍稀林相,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和完整的基因庫,更是提供地球生物在冰河時期大遷徙的解謎關鍵,以及研究自然演替、復育的大本營臺灣扁柏屬植物生長於中高海拔山區,此山域因峰高、谷深、雨霧足,形成孤島式的封閉性生態環境。伴生於檜木林帶之珍稀裸子植物,如紅豆杉、臺灣杉、巒大杉、臺灣粗榧等皆為北極第三紀孑遺植物,因長期隔離演化,形成臺灣僅有的特有種。而這些特有種針葉類珍稀裸子植物群,歷經數千萬年至上億年長期演替,堪稱「活化石樹」。在棲蘭原始檜木林區內,除有珍稀針葉樹伴生外,並發現有臺灣黑熊及臺灣野山羊、山羌等大型蹄科動物活動,此處正是北臺灣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天堂。本區有野生動物哺乳類31種,鳥類100種,爬蟲類42種,兩棲類18種,昆蟲417種。其中稀有及已列為保育的種類相當多,包含哺乳類特有種10種、保育類8種;鳥類特有種有13種、保育類40種,亦即本區紀錄的鳥類中有40%為保育類;兩棲爬蟲類特有種13種、保育類21種;蛇類則多達32種,接近臺灣陸生蛇類總種數的七成,是臺灣蛇類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之一;至於蝴蝶及其他昆蟲特有種有94種,保育類10種,全臺灣18種保育類昆蟲有超過半數在本區發現。經調查統計,區域內維管束植物有100種,種類相當豐富。在以霧林帶為主要生育環境的種類中,屬於臺灣特有種佔的38.5%,明顯高於臺灣維管束植物之特有比例(27%),可見霧林帶物種之特殊性。另外還有62種屬於稀有植物,其中棲蘭杜鵑及鴛鴦湖細辛為本區特有之植物。此外,本區之森林植被主要可分為檜木林、鐵杉林及松林等三種類型,其中又以檜木林為最主要類型,尤其是扁柏林為全球唯一殘存最大面積的天然純林。比較棲蘭山檜木林與美國紅杉國家公園,現存世界扁柏屬植物是介於暖帶與溫帶間的針葉樹林,此林帶在臺灣正處於1,600-2,400公尺的高海拔山區,該區是全臺雨量最豐沛的降水帶,因氣候較暖和又濕潤多雨,使得植物的社會組成非常多樣化,就物種歧異度而言,也是各種針葉林地中最密生穩定的。此區由於長期的隔離演化,使生長於此地的臺灣特有種針葉類珍稀裸子植物群,歷經達數千萬年至上億年長期演替,堪稱為「活化石樹」。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美國紅杉國家公園列為世界自然遺產,該園區從海平面到海拔950公尺的高度差異,加上2,500多公釐豐沛的年平均降雨量與終年濕潤的海洋性氣候,使國家公園呈現繽紛多采的自然生態風貌;此區已被紀錄的植被種類多達856種,其中699種是土生土長,而最具優勢的植被型態是紅杉。將棲蘭原始檜木林區與美國紅杉國家公園相較,是因其處在臺灣中海拔的山區,而此山域因峰高、谷深、雨霧足,常形成封閉性的生態環境,又因溫濕的利因,營造出本區植物相互競生的環境特性,因此臺灣檜木林常與鐵杉、巒大杉、臺灣杉及華山松等高大針葉樹混生,使此區植物種類相當豐富。根據統計本區共有1,009種維管束植物,其中冰河時期孑遺之裸子植物有14種,與美國紅杉國家公園相較,不僅物種方面更為豐富與珍稀外,在森林的樣貌上也顯得更為壯觀。 棲蘭山檜木記載有關本區檜木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清朝噶瑪蘭廳誌中,本區重要樹木記載有二則在「木之屬」篇,其一:「噶瑪蘭其地並無松杉,惟產樟楠硬木,……。樟木,肌理細而錯綜,大者數抱,垂蔭數畝,宜於雕刻,氣甚芬烈;熬其汁為漿腦,可入藥品。蘭地以大者為樑柱,細者熬樟腦。」另一則為「土杉,大可十圍,週十里許。然在深山叭哩沙喃(今宜蘭縣三星鄉山區)蕃界內,莫敢採伐」。對照今宜蘭人文、自然發展面貌,此兩則古誌史記雖短,但可讓百年前的林野山況,清晰浮現。本區域歷史初期最重要的人文活動為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活動,包括居住、遷徙及各種生產活動。泰雅族是臺灣地區人口分布次多的原住民族:根據調查本區鄰近之早期舊社有:馬那島洋(Manauyan)聚落、泰亞侯(Taiyaho)聚落、波亞干(Buyugan)聚落與塔他罕(Tetahan)聚落等。早期漢人移民臺灣多以開墾平原為主,並未進入此區域與原住民有所往來。日治初期,明治28年以降至大正年間的移民政策,使許多原居住在深山的泰雅族原住民被移往「隘勇線」內、新移住地或遷居到「理蕃道路」兩旁,而留下不少舊社聚落,形成舊社遺址。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相關地點
宜蘭縣 新竹縣 桃園縣及新北市交界之深山集水區裡
地點名稱
喀拉業山/鴛鴦湖/桃山/樹林/華山
緯度
24.45141/24.57666/24.595607/25.0383/23.5952
經度
121.321118/121.404241/121.10643/121.129/120.596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