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國家:中華民國(臺灣)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於臺灣島中央地帶,北以濁水溪與雪山山脈相連靠近南投縣,郡大溪與中央山脈為界,西以沙里仙溪、楠梓仙溪與阿里山山脈為鄰。潛力點範圍: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東起馬利加南山,喀西帕南山、玉里山主稜線,南沿新康山、三叉山、至塔關山、關山為止,西至梅山村西側溪谷順楠溪林道西側稜線至鹿林山、同富山,北沿東埔村第一鄰北側溪谷至郡大山稜線後,再順哈伊拉羅溪至馬利加南山北峰。總面積計105,490公頃。 中央山脈號稱「臺灣屋脊」而玉山又為中央山脈至高峰,亦為東北亞第一高峰,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七項。玉山國家公園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岩層脆弱易崩塌,造成多處驚險的地質景觀,加上特殊氣候造成的侵蝕作用,產生多處壯觀的瀑布奇景,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豐富的林相及海拔落差大的環境特色,提供野生動物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棲息其間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而產生互相依賴關係,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玉山國家公園居臺灣中央,最古老的地層在中央山脈東側,為變質岩基盤的大南澳雜岩,也是臺灣最古老地層的一段,主要岩石有黑色片岩、綠色片岩、矽質片岩及大理石。本區由於受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持續碰撞的影響,岩層脆弱,斷層、節理、褶曲等地質構造非常發達。變質作用促使岩石劈理、片理格外明顯,也大大降低岩層抗風化的能力,因此形成許多壯觀崩塌地及斷崖地形,如大峭壁、東埔斷崖(父子斷崖)、金門峒斷崖、關山大斷崖等。由於高度差去導致氣溫的遞變,形成豐富多樣的氣候植被帶,包括熱、暖、溫、寒等四個森林植被帶,自低海拔的闊葉林,經針闊混合林,以至高海拔的針葉林皆可看見,由於具有完整的森林生態系,所以玉山國家公園的植被足堪作為臺灣植被風貌的代表。玉山國家公園內山峰遍布,為典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所涵蓋範圍除玉山主峰外,其鄰近地區多崇山峻嶺,海拔超過3,000公尺以上名列臺灣百岳者有30座,包括著名的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郡大山、南面山等。由於板塊擠壓,造成地殼隆起與褶皺,形成園區內山峰林立與溪谷縱橫。此種錯綜複雜的地形,形成熱、暖、溫、寒等四個森林植被帶,植物種類隨海拔次第變化,幾乎涵蓋臺灣半數以上的原生植物;如此環境特色,也提供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玉山國家公園內至少有哺乳類34種,佔臺灣哺乳類總數之54.8%,其中有8種為臺灣特有種。臺灣獼猴、山羌、臺灣長鬃山羊等動物,在園區內處處可見;鳥類151種,其中15種是臺灣特有種,其中藍腹鷴、黑長尾雉已被列為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區內爬蟲類之種類與數量因海拔高均甚稀少,總計有17種,13種蛇及4種蜥蜴,其中阿里山龜殼花、梭德氏遊蛇和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為臺灣特有種;孕育410種蝴蝶,有「蝴蝶王國」美譽的臺灣,有超過半數228種蝴蝶在本區,占58%。最難能可貴的是,臺灣特有種蝴蝶約50種,玉山發現32種,高占64%以上。本區內河川均為源頭或上游,溪水冷,水質清澈,沒有人為污染,是高山淡水溪流魚類的良好生活環境,至少有兩種臺灣特有淡水魚,臺東間爬岩鰍及高身鏟頷魚生活其間,兩棲類有12種,其中無尾類10種,其中梭德氏赤蛙,莫氏樹蛙及褐樹蛙為臺灣特有種,有尾類2種,分別是臺灣山椒魚及楚南氏山椒魚均為臺灣特有種。生存於2,000公尺以上森林陰溼處的山椒魚,是臺灣相當珍貴的有尾兩棲動物,與大陸娃娃魚是親戚,這類動物在145萬年前的侏羅紀地質年代時期即出現在地球上,是臺灣曾經經歷冰河時期的重要證據之一。植物部分根據初步調查顯示玉山國家公園內目前至少有裸子植物17種,被子植物984種,蕨類植物238種,苔蘚植物177種。由於園區垂直海拔分布從300公尺的拉庫拉庫溪底至3,952公尺玉山的主峰,因此造成複雜的森林植被帶,不但具有亞熱帶植被,亦可見北國的植物景象從高海拔至低海拔略述如下:高山寒原:寒原是植物生存環境的極限,僅出現於地球高緯度或高山森林界線與雪線之間。高山寒原分布於玉山國家公園區內3,600公尺以上的地區。此區寒原植物可細分為兩種植物群落;在寒原下部與森林界線鄰接處,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等木本植物因受強風重雪影響,多為匍匐狀灌叢;而近稜線處則是開放式的草本群落或裸地。亞高山針葉樹林:高山寒原下方至3,000公尺的樹木多為常綠樹,是亞高山針葉樹林分布的區域。此帶的土壤發育較高山寒原良好,但因坡度陡斜,又受強風暴雨侵蝕,故裸石仍多,但也有避風坡緩的谷地,環境陰濕。這兩種乾燥、陰濕的環境,分別形成了玉山圓柏林與冷杉林兩種植物群落。在冷杉林下除遍布高及人頭的玉山箭竹外,尚有杜鵑、高山薔薇等灌木,而濕潤處則遍生苔蘚及卷柏。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分布於海拔2,500至3,000公尺之間,處冷杉林的下方。本區降雨量充足而全年濕潤,氣候冷涼是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子,此帶森林以鐵杉林及雲杉林為主,區內常可見大面積的玉山箭竹、高山芒草坡。由於此區氣溫低冷,樹木被燒死後,樹幹不易腐化倒下,常變成白木林;而林下箭竹則以地下莖避火,因此較其它草類更迅速的萌芽,逐漸繁生,而佔據整個火燒跡地,變成草原。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在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的下方至1,200公尺間,是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此區是針葉樹與闊葉樹的交接帶,也是本省雨量最多的地區,大氣濕度極高,故又稱霧林。本省紅檜、扁柏、臺灣杉、紅豆杉等珍貴木均生育於此。暖溫帶雨林暖溫帶雨林分布於玉山國家公園2,100公尺至900公尺間,以樟科及殼斗科的植物最多,惟因分布海拔低,原始群落已不多見,而由人工林之杉木或桂竹林、孟宗竹林所取代,或散生胡桃、赤楊、山黃麻等先驅植物。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是玉山國家公園分布海拔最低的植物群落,僅分布於東部拉庫拉庫溪谷900公尺以下之地區。此區氣候高溫而多雨,大部分由常綠闊葉樹組成,偶有落葉樹散生,林內藤蔓及著生植物繁生,並具板根及幹生花植物。比較玉山國家公園與1997年列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中庇里牛斯地區和佩爾杜山相較,庇里牛斯山以海拔3,352公尺的佩爾杜山為中心,橫貫西班牙和法國。兩國分別於1918年和1967年建立了國家公園。庇里牛斯地區有湖泊、瀑布、裸露的岩層、冰川和大峽谷;由於海拔高度的差異,本區孕育極為豐富的植物相,有亞地中海植被、麻類植被、山區植被、亞高山植被和高山植被等五種。有八百多種哺乳類動物生活其間。庇里牛斯地區在西班牙和法國兩地的溝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庇里牛斯山地區的文化傳統、農業生產等方面有許多相同處。玉山國家公園受到地殼板塊擠壓的隆升關係,山勢更為高聳,除有壯觀的大斷崖外,還有湖泊、瀑布、峽谷、裸岩和大峭壁到處可見。公園內的山勢高度分布造就了熱、暖、溫、寒等四個森林植被帶。由於園區內有70%為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交通不便,使玉山國家公園大部分仍保有原始森林。玉山國家公園與庇里牛斯地區和佩爾杜山皆有繁複的植物林相,其地形景觀上也有許多相似的情形。玉山國家公園在做為瀕臨滅絕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角色來看,遠較庇里牛斯地區和佩爾杜山重要,這是玉山國家公園登錄成為世界遺產的重要立基點。八通關古道為一保存完整的歷史遺跡,經東埔溫泉、八通關大草原至花蓮縣玉里鎮,為最早橫貫中央山脈的越嶺古道,已列入國家一級古蹟。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藉口牡丹社蕃殺害琉球漁民而犯臺,清廷派沈葆楨來臺交涉。事後,沈葆楨發現不僅日本覬覦臺灣,英法等國在佔據越南、新加坡與印度後,正積極逐一瓜分南洋群島,因此,沈力主開山撫蕃,由福建、廣東調派大批軍隊,分北、中、南三路開闢道路通達東部,建立前山與後山的交通系統,以達防衛的目的。中路由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越秀姑巒山到璞石閣(花蓮玉里),全部工程約10個月完成,全長152公里,吳光亮勒碣於鳳凰山麓的沙岩上,寫下「萬年亨衢」四字,希望這段山路能萬年通行無阻,惟其後因古道甚少利用,加上軍工維護不繼,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原住民文化:鄒族及布農族是目前居住在玉山國家公園及其周圍區域的原住民。鄒族因人口稀少,部落又經日人強迫遷移,加上與布農族混居,使其編藍、結網、織布、竹器製造等傳統文化已式微或完全失傳。布農族散居在中央山脈深山溪谷中,同樣因日人的理蕃政策而遷村及混居,社群間的差異已不甚明顯。其親族組織雖未因遷移而消失,卻因社群混編而削弱其原來社會功能,布農族的宗教信仰過去是泛靈信仰,隨著時代的轉變,歲時祭典已與當地的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宗教儀式結合,呈現新的面貌。 本區有史前考古遺址,經初步發掘發現玉山國家公園西界陳有蘭溪流域的望鄉遺址與其河階地有陶片、石斧石器出土,顯示在1,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所出土的陶器或許是找出其與布農族之間承襲關係的重要資料;本區另有豐富完整的歷史遺跡,清代所築之八通關古道,極具遊憩、學術研究及教育等功能。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之原住民是布農族及鄒族,在漢人的足跡到達之前,玉山是臺灣高山原住民生活的天地,鄒族人稱玉山為“Pattonkan”(漢語音為「八通關」),稱玉山及其周邊山岳為“Pattonkuanu”意為「石英之山」。對鄒族人而言,「八通關」山就是玉山,或許也是現今可知玉山最早的名字。「玉山」最早見諸於文字記載,始於清康熙年間(1697年)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一書:「玉山在萬山之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巖峭削,白色如銀…可望而不可及。」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在調查測量全臺山地高度時,發現玉山標高3,950公尺,較富士山3,776公尺還高,於是奏請明治天皇將其更名為「新高山」(1897年)。日人為探索玉山,曾在玉山山頂設立氣候觀測所,從事天候、氣象、土質、林相…等研究。「新高山」之名,隨日治時代的結束而結束,光復後,又易回「玉山」之名。玉山國家公園歷史早在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便指定玉山地區為「新高山國立公園」預定地,1933年在臺灣成立國立公園調查會,釐定臺灣指定國立公園的地點與條件之初步草案。1937年12月27日核定大屯、新高及太魯閣三處國家公園,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計畫未付諸實行。臺灣光復後,擬具「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玉山地區乃被指定為國家公園預定地,其範圍經行政院於1982年核定通過,並於次年元旦公告生效。其後,內政部隨即就玉山國家公園區域內各項課題協調有關機關配合,並對其資源與土地使用積極展開規劃。完成的規劃案於1985年2月7日經行政院會通過,由內政部發佈實施。同年4月,玉山國家公園在南投水里鄉成立臨時辦公處所,積極依據玉山國家公園計畫書執行各項保育及建設並陸續成立塔塔加、南安、梅山等管理站。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相關地點
花蓮 嘉義 南投縣 高雄市
地點名稱
秀姑巒/秀姑巒/牡丹社/淡水/花蓮縣玉里鎮/塔關山/新康山/三叉山/馬利加南山/玉山主峰/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阿里山/東埔/玉山/玉山/水里/太魯閣/山峰/大南/大屯/大山/東埔溫泉/關山/樹林/溪底/溪底/溪底/塔塔加/富山/富山/圍內/梅山/望鄉/高峰/後山/南山/玉山國家公園
緯度
23.428301/23.500636/22.1766667/25.1895736/23.3875/23.2519444/23.3166667/23.2280755/23.5219444/23.6679756/23.3027513/23.3132704/23.5112/23.5614/24.9644/24.7584/23.8187/24.1535/24.8963/22.7628/23.7025/22.8534/23.5608/23.0472/25.0383/25.0356/23.7392/23.6549/23.4884/22.4301/23.337/22.9092/23.5777/23.6182/24.62/23.8938/24.7994/23.812835
經度
121.3613677/121.06003/120.8166667/121.4570447/121.3763889/120.9408333/121.1275/120.8498944/121.1172222/120.9876321/121.2585736/121.2492516/120.804/120.925/121.343/121.209/120.855/121.624/121.227/121.05/120.388/120.468/120.932/121.164/121.129/121.111/120.493/120.271/120.89/120.934/120.616/120.221/120.558/120.894/121.102/120.941/121.158/120.0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