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魯閣國家公園

國家:中華民國(臺灣)縣市或地區:臺灣東部地區,位跨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市。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於臺北市以南140公里,由臺灣中部延伸至東部,靠近花蓮市,由太平洋向西伸向中央山脈,從北到南36公里長,由東到西42公里寬。潛力點範圍: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崖、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全部面積共92,000公頃 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10餘公里,此區石灰岩的生成與大理岩的形成過程,可見證臺灣最古老地質年代,另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間的持續碰撞,造成地殼不斷上升,加上下切力旺盛的立霧溪經年累月地沖刷與侵蝕,形成雄偉的斷崖、河階地、開闊河口沖積扇及峽谷等地質地形,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七項。太魯閣狹窄呈U字型的石灰岩峽谷是世界最大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因立霧溪不斷下切、侵蝕、沖刷加上大理岩層的風化作用及此處地殼持續活躍隆起的上升運動,造就太魯閣峽谷渾厚雄偉的景觀,生物多樣性與獨特性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本區在海拔高度上變化大,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形成繁複的植被。高山峻嶺的阻隔,造成生殖隔離作用,因此孕育出特有及稀有的植物。此外,此區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植被與森林,讓棲息其間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並產生互相依賴的關係,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太魯閣的特殊地形,是受原始二疊紀的石灰岩受後期的造山運動及伴隨造山運動的變質作用,使石灰岩轉變為大理岩。經過多次的構造運動與變質作用,大理岩及其他岩石接形成複雜的褶皺,由於褶皺與斷層而使此區大理岩重複出現。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持續進行的碰撞使得太魯閣峽谷不斷地隆起,加上立霧溪不斷地下切侵蝕,配合大理岩岩性緻密不易崩落,使得在立霧溪流經大理岩區形成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V型峽谷。太魯閣國家公園在海拔高度上變化很大,自海拔50公尺不到的高度向北至南湖大山的3,742公尺。同時由平地歷經闊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高山草原一直到近乎苔原的南湖圈谷,氣候、地形和植物分布都相當複雜。由於生態環境的歧異甚大且人為破壞少,各地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尚能維持原有風貌,棲息在其中的動物種類以及數量都相當豐富。區域內的高山雖基盤相連,山頭卻各自獨立聳入雲霄,就生物學的意義而言,代表許多具有生殖隔離作用的高山島嶼,各個生物小島富有不同的環境因子,操縱演化的天擇壓力,促進種化的作用,逐次篩選初期獨特的物種與生物相。動物據調查資料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至少有哺乳類34種(特有種占6種);鳥類144種,包含臺灣地區所有的14種特有種鳥類;兩棲類15種(特有種占3種);爬蟲類32種;溪流魚類18種;蝴蝶251種,貝類18種;淡水蝦13種;蟹類6種(其中臺灣絨螯蟹,俗稱青毛蟹為臺灣東部特有種類)。從千百年前便生息於此的山椒魚屬有尾兩生類,是生存於2,000公尺以上山區的冰河時期孑遺生物;而停在石頭上作日光浴的雪山草蜥是此處最有名的特有種,也是海拔分布最高的蜥蜴。另外,臺灣黃鼠狼、臺灣森鼠和高山白腹鼠也是臺灣特有種,其中高山白腹鼠為大型鼠類,腹部為乳白色,是一種漂亮的鼠類。由低矮的草原進入不見天日的箭竹林,慢慢嗅到森林的氣息,臺灣特有種的臺灣獼猴常成群地跳躍於林木之間。在森林底層,除哺乳動物之外,有3種雉雞出現的紀錄,帝雉、藍腹鷴、環頸雉,其中帝雉和藍腹鷴為臺灣特有種。此區因為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腹地中有85%為天然林,構成野生動物絕佳的生存環境。植物根據初步調查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1,224種分屬154科的維管束植物,其中有132種是瀕臨絕種的植物。由於海拔分布高度自海平面到3,742公尺高山,因此造成複雜的氣候帶,許多臺灣的植被類型都可在此找到。高山寒原生態系:分布於3,500百公尺以上之高山,區內岩石裸露,風化劇烈,岩層上無土壤堆積,加上氣溫極低,每年約有四個月之冰雪期,受風強勁,除有玉山圓柏、玉山當歸、高山杜鵑等高山常見植物外,南湖圈谷各地區更有40種稀有植物,尤以南湖柳葉菜艷冠群芳。針葉林生態系:本系終年常見雲霧,十分濕潤,有霧林之稱。分佈高度由2,000公尺至3,500公尺之間。主要樹種以冷杉、臺灣鐵杉、二葉松為主,林木枝椏間有松蘿、桑寄生、地衣等植物著生,是潮濕地區的標誌。針闊葉混生林生態區:分布於園區1,000至2,000公尺以上之高山,主要岩石為片岩及大理岩,林木種類繁多,主要針葉樹種有紅檜、扁柏、臺灣杉、巒大杉、華山松等;闊葉樹種有森氏櫟、三斗石櫟、豬腳楠、玉山灰木及冰河孑遺之昆欄樹等,是臺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場所之一。闊葉林生態系:本系夏季多雨,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常見種類有青剛櫟、大葉楠、稜果榕等;林下則有小葉白筆、檯木屬、灰木屬、臺灣八角金盤等;而地被植物則以臺灣鱗毛蕨、蘆山石葦、生根卷柏最為常見。除以生態系孕育豐富植物社會及演替外,太魯閣峽谷地區更有生命力旺盛之岩生植物,如太魯閣櫟、臺灣蘆竹等。比較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已列名的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大峽谷國家公園深達1,500公尺的大峽谷是被科羅拉多河切割成的,擁有從海平面到2,500公尺高度變化的雄偉壯麗景觀,此一特殊地質景觀造就了氣候與棲息地的多樣性,包括從高山到沙漠的地形,及相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太魯閣國家公園則是由於受到地殼板塊擠壓運動的與抬生隆起作用,地形似乎更加豐富,除了雄偉的峽谷外,還有超過一百條的溪流瀑布,因為公園內的高度分布是由海平面到3,742公尺的高山,氣候與地形的變化,造就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和諧動人心弦的高山、斷崖、溪流與瀑布等天然美景。太魯閣峽谷與美國大峽谷最大的不同,在於其U字型大理岩峽谷受到地殼隆升與立霧溪切割及風化作用,狹窄陡峭深度超過1,000公尺、幾近垂直,只要地殼不斷上升、溪流不斷下切,此一世界最大的大理岩峽谷兩岸峭壁就會繼續增高,河谷會更加深邃。 在南立霧溪流域共發現七處史前遺址,其中最著名者為「太魯閣遺址」,位在立霧溪河口右岸河階地。此處所發現立於地表並成規則排列的單石也與臺灣東部海岸山脈之巨石文化特色相似,再由遺址中單石與石板棺混合出現的現象來看,有與卑南文化相結合的情形。原住民泰雅族文化:泰雅族分為泰雅與賽德克二亞族,其中賽德克族又分為東賽德克與西賽德克二群,居於太魯閣一帶的是東賽德克群。紋面與獵頭是過去的獨特習俗,此一習俗今已消失。在服飾方面男女皆穿自己紡織而成的麻布;他們的苧麻紡織、木器、籐編等手工藝精巧細緻,居臺灣原住民族之冠。西元1875年一月,滿清政府改變禁止入山的策略,派沈葆禎來臺規劃開山撫番工作,有鑑於臺灣急切的物質交流與移民需要,沈葆禎規劃了北、中、南三條路線,其中由蘇澳到花蓮的志學北路,路段驚險,是蘇花公路的前身。西元1886年,清廷於花蓮設置福建行政局撫墾支廳管理太魯閣以外的區域。西元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割讓給日本,1896年日軍與太魯閣居民發生衝突,日人殺戮與其衝突之太魯閣人。其後衝突不斷,1914年,日人發動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討伐軍事行動」,經過二個多月的激戰,泰雅族不敵日軍,抗爭終歸失敗,異族統治於焉開始,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又回到中國懷抱。太魯閣國家公園歷史1927年日人選擇太魯閣國家公園為臺灣八大風景區之一,1935年,次高太魯閣地區被規劃為將來的國家公園,1937年太魯閣地區被官方正式建立為總面積27萬公頃的國家公園,1972年內政部民政司成立「國家公園法擬定小組」,並於同年六月公佈實施,當時即選定「太魯閣國家公園」為預定之第一座國家公園,1982年行政院頒佈的「觀光資源開發計畫」中,指示內政部營建署調查規劃太魯閣國家公園,並於1984年核定公告立霧溪大理岩峽谷、清水斷崖、清水山、南湖大山、合歡群峰、奇萊連峰等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區域,總面積92,000公頃。1986年成立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終於誕生。

基本資訊

  • 相關地點
    花蓮 臺中 南投 台灣東部地區
  • 地點名稱
    淡水/蘇花公路/橫貫公路/卑南/志學/玉山/玉山/太魯閣/大山/太魯閣國家公園/蘆竹/華山/清水/南湖/台灣東部地區/台灣東部地區/台灣東部地區/台灣東部地區/台灣東部地區
  • 緯度
    25.1895736/24.3084498/24.6693761/22.7813/23.907/24.9644/24.7584/24.1535/22.8534/24.1733/25.0495/23.5952/24.862/24.4005/21.900453/23.716793/23.019774/23.0987637/23.9556749
  • 經度
    121.4570447/121.7479925/120.8828519/121.122/121.53/121.343/121.209/121.624/120.468/121.631/121.266/120.596/121.13/120.867/120.860331/121.159481/121.327774/121.3819118/121.53617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