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少女

日據時代的台灣雕塑家都曾受過嚴謹的專業訓練,因此在進行創作時,都表現出強烈的自我要求與風格特色。由於受到日本化羅丹風格影響頗深,使得初次接觸雕塑的學習者,往往誤以為他們的作品造型都具有相似性。事實上,若透過藝術欣賞教學的分析與引導,就會發現他們之間各有明顯差異的風格與個人的美學觀。而台灣光復後,自中國大陸來台從事雕塑教育的雕塑家,則大多是接受繪畫訓練,後再自行發展雕塑的創作,或是先後接受繪畫與雕塑的專門訓練。例如:闕明德、劉獅即日據時代的台灣雕塑家都曾受過嚴謹的專業訓練,因此在進行創作時,都表現出強烈的自我要求與風格特色。由於受到日本化羅丹風格影響頗深,使得初次接觸雕塑的學習者,往往誤以為他們的作品造型都具有相似性。事實上,若透過藝術欣賞教學的分析與引導,就會發現他們之間各有明顯差異的風格與個人的美學觀。而台灣光復後,自中國大陸來台從事雕塑教育的雕塑家,則大多是接受繪畫訓練,後再自行發展雕塑的創作,或是先後接受繪畫與雕塑的專門訓練。例如:闕明德、劉獅即屬於前者,而何明績、丘雲則屬於後者。闕明德原於上海藝專學習西畫,來台後才開始從事雕塑創作;以畫家的訓練進行雕塑創作的藝術家,常較不受到雕塑學院派訓練的既有概念之限制,而有較自由的發展方向。但往往也會在作品中,流露出繪畫性。十九世紀末印象派、野獸派藝術家如雷諾瓦、竇嘉、馬諦斯在繪畫的成就之外,也有很好的雕塑作品出現;而立體派的畢卡索更是在藝術史上創下了廢棄金屬製現成物焊接、創作的先例。立體派的分割,讓許多跨越繪畫與雕塑的現代藝術創作者,得以遊走其間。闕明德的作品包含了寫實、半具象、幾何分割抽象風格。此《少女》作品造型是抽取人物的特徵,給予局部分割成弧線與直線交織的塊面。鵝卵石般的頭型,與半圓球體的乳房強調著人物的性徵;成圓弧連結的雙臂,S型的立姿,顯現著整件作品的柔和美感。而象徵胸部凹凸的量塊,也有意造成觀者的視點移動;至此,觀者可以察知,闕明德運用著立體派畫面分割手法,將人物三度空間化。(李美蓉)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闕明德
  • 其他貢獻者
    台灣省政府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