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興窯窯場內位於楓仔林藝廊裡,照片為保留了1957建造的事務所(日據及民初對辦公室的名稱),初期是一棟僅用竹管、茅草搭建的房舍,直到窯場成立第三年才改以場內生產之磚瓦建造成現今的樣子,以當時的燒製技術磚瓦是需要相當成熟的技法的,尤其是磚塊,為高粘度的陶土印製需高火度燒成,燒結度不是一般火磚頭可比擬的。1987窯場改建時,特別將事務所保留,作為台灣近代發展的文化教育題材。
添興窯位於南投集集綠色隧道(舊中潭公路)邊 ,原以生產粗陶-缸、甕、盆、琉璃瓦、陶磚等聞名於台灣各地,為台灣地區唯一混合燒製磚瓦、雜陶的窯場。1980(民國69)年起因應台灣陶瓷業生態之轉變開始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為台灣現存仍持續生產陶器的老窯場 。
窯場內除了保留完整的柴燒蛇窯外,另有瓦斯窯及電窯,現以生產生活陶為主,例如:茶相關器具、茶壺、茶甕、茶杯...等,更接受客製化訂做。其商品產生以瓦斯及電窯燒製為主,場內並有專門拉製陶坯及燒製的師傅負責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