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菁機,製作半發酵烏龍茶或綠茶時,需經高溫炒菁以終止酵素反應。圖為1970年代開始使用的圓筒型炒菁機,每次可作業30斤以上的茶菁。從過去燃燒煤炭改成乾淨的瓦斯或是天然氣,並加裝溫度計,可人工控制炒菁溫度。近年部分業者改裝成溫度控制器,電腦自動控制炒菁溫度,不需人工監控溫度。過去炒菁機下料需要人力作業,現在也可依操作者設定自動下料,減輕製茶師的工作負擔。
清朝時期殺菁器具為「在來鍋」,外型為直徑約50公分深度約18公分的圓形鑄鐵鍋(類似炒菜鍋),約可放2斤茶菁。1915(民國4)年茶樹栽培試驗場(茶業改良場的前身)發明「安平鎮式釜炒機」,每次可投入15斤茶菁。釜炒機有左右2鍋,右鍋火力較強,左鍋火力較低,茶菁從右鍋投入,送至左鍋,再送至右鍋,一直交互使用,最後取出揉捻。
炒菁的製程以前稱為「釜炒」,現在稱「炒菁」或「殺菁」。但釜炒鍋的效率有限,還需要大量人力,雙手容易燙傷造成職業傷害。從過去的釜炒鍋演變成現在的炒菁機,減輕製茶師的體力負擔,提高作業效率,減少職業傷害,也維持穩定而齊一的炒菁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