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角郁德祠

社角郁德祠。位於今大溪區仁善里1鄰19號張家旁,近霄裡社蕭家,與霄裡社蕭家二世祖阿生坟墓頗近,附近住戶有蕭、羅、潘、張等四氏家族,本地是原漢接觸最頻繁之地。在清代乾隆時期的拓墾初期,來自福建、廣東的各個族群拓墾先民,由於水資源不足,常因爭水問題而發生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隨著耕地水田化後,土地產值增加迅速,經濟好轉後,來自大陸的漢人傳統信仰也逐漸融入凱達格蘭族,霄裡社民和茄苳溪庄、霄裡庄、南興庄等庄民,為祈求五穀豐收,伯公信仰遂成在地文化的主流。 郁德祠是由三面石牆及頂部一石板所打造小廟,由於廟身不高,因而插香時必須蹲下或彎腰。祠廟橫額石刻「郁德祠」,左聯「正隆霄裡地」,右聯「神輔社中疆」,由伯公護祐,霄裡社地的水源豐沛,年年五穀豐登。 本廟是霄裡社最早立祠廟的伯公,原為三粒石頭伯公。拓墾先民認為伯公是掌握一切農作物的主宰,為祈求五穀豐收,自然成為農作生產的重要神明。祠廟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拓墾先民,在族群與聚落間,守護著霄裡社地內的衆墾戶。蕭家、拓墾先民選在自己的土地上另築伯公。經過二百多年的時光,本區域的老人家和霄裡民眾,仍然堅守祖先傳承的伯公信仰,郁徳祠祭祀伯公仍然是在地的重要傳統活動。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桃園市大溪區郁德祠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924723
  • 所在地-經度
    121.272214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社角郁德祠
  • 時間分期
    戰後
  • 撰寫者
    林煒舒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4.92472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1.272214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桃園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大溪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郁德祠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