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揉捻好滋味的發明-望月氏揉捻機 (望月發太郎)

圖為望月氏揉捻機(望月發太郎),是茶葉揉捻好滋味的發明。

1911年日治時期茶樹栽培試驗場,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的前身,從日本靜岡引進望月氏揉捻機測試,評估可降低人力需求且製造品質也佳。因此鼓勵茶農以機器代替傳統「足揉」,由各農會獎勵購買使用,至1927年望月氏揉捻機已有數千台,全面取代傳統人工「足揉」。

茶葉經過高溫炒菁終止酵素反應後,馬上進行揉捻,揉捻主要目的是將纖維細胞破碎榨出汁液以及將茶葉揉捲成條。清朝時期以人工腳踩方式揉捻茶葉,稱為「足揉」,但常混入雜物,如石頭、土等影響茶葉品質。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台灣烏龍茶包種茶製造法的演變 (徐英祥 2003)
  • 撰寫者
    黃惟揚
  • 貢獻者
  • 創作者
    日本靜岡引進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8/2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