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信仰空間

《信仰空間》「信仰空間」是我繼「權力空間」後的又一組後紀實的攝影作品。這組作品是我首先從安徽和山西兩地展開的。當前中國鄉村的宗教信仰狀況十分複雜和敏感,特別是基督教在中國鄉村社會有了較快的傳播和發展,無論在繁華的都市和窮鄉僻壤,都能聽到一陣陣教徒祈禱的聲音,看到一座座教堂建起的景象,遙望一個個十字架豎起的現實。中國底層鄉村民信仰的復甦,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和較普遍的現象。有些偏遠鄉村信教的教徒眾多,有的鄉村信教的農民甚至達到百分之百。雖然農村的社會面貌和農民的生活質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近年來取消了農業?後,鄉村的行政權力逐漸弱化和淡出,減弱了其在鄉村社會和民眾中的掌控和影響力。有的鄉村幹部離開本地赴外地打工,鄉村政權則處於真空狀態。公開的和地下的宗教組織和團體逐漸活躍起來,他們便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方式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中國基督教的民間信仰化,已經在許多鄉村迅速的發展和蔓延,這種民間化的基督教,具有顯著的中國本土化特色和地域民間色彩,是西方基督教和中國民間信仰相結合的產物。我在山西忻州地區原平市的子幹鄉的天主教堂,就看到一個老太太手拿佛珠,口中念念有詞地跪拜在耶穌的面前懺悔。在安徽的基督教的教堂中央則懸掛「太初有道」的匾額。在崇拜儀式上和修行的方法上,也習慣地追求與中國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相似的風格與習慣。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部分地區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做客觀的影像表達。這種表達有社會學調查的意義。我只想客觀和冷靜地把它呈現出來。作為藝術家,我希望用一種沈默的力量,通過客觀的方式,從這個臨界點出發來引起人們的注意。紀實影像已經不需要像觀念攝影那樣用擺拍來遭遇現實中的荒誕。因為顯示已經如此的混亂和荒誕。我要通過現實中的荒誕來揭示荒誕的意義。現實本身就很有力量。當代藝術應該直接和堅決地用客觀現實取代超現實的想像。這就是我目前所珍視的社會學的意義所在。如果?「權利空間」是我切入現實的起點,那「信仰空間」就是我深入現實的延伸。(文章節錄自渠岩《信仰空間影響報?》以及2008年2月渠岩於北京藝術通道關於《信仰空間》系列作品的訪談內容)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渠岩
  • 其他貢獻者
    本人
  • 創作日期
    200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