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攝民國97年(2008),圖為三鶯部落的一角。三鶯部落位於三峽與鶯歌交界的大漢溪河濱,居住的原住民大約有兩百多人,這群原住民長大約是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參與都市開發蓬勃的營造業,從花東地區移入的阿美族人。他們協助蓋了城市,確也因為無法負擔高行的地價或租金,而在河邊地尋覓與自家原鄉類似的環境,撿拾不要的建財自力造屋居住。土地是國有的河濱地,也使得他們一直處在違法使用的狀態。台北縣政府在二十年間,最早以拆除方式處理,民國88年(1999)思考異地安置的方案,在三峽擇地建設了龍安埔原住民國宅,幾年後發現原住民的入住率極低,甚至許多人輾轉又回到河邊住屋,通過溝通才了除租金的問題外,居住文化與建築空間幾乎與原住民的社群文化背離。社會多數人不能理解為甚麼原住民不願住光鮮乾淨的水泥建築,卻喜歡髒髒的河邊,但從另一個視角反省,多元文化的社會也該設計適應不同文化的建築形式,而非單一的國宅思考,這也多元的居住文化設下實踐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