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持攝影機的男人—人間卷

1930年代,劉吶鷗同時活躍於上海文壇、影壇。他譯介電影理論、撰寫電影評論,並於1933年出版《現代電影》(ModernScreen)雜誌。由於提倡電影的美感與大眾娛樂功能,與當時主流的左翼論者不同,他被定位為「軟性電影」理論家,曾引起激烈論戰,也造成中國電影史對他的長期漠視。直至二十世紀末,他對電影與文學的貢獻,才重新被發掘重視。劉吶鷗對拍攝電影亦有濃厚興趣,自1932年,至廣西實地拍攝「猺山艷史」,即持續投入影片編導製作,也曾拍攝軍事演習紀錄片。1933年,劉吶鷗的電影事業剛起步,風塵僕僕從上海回到台南新營老家,留下這段珍貴的家庭電影:寬闊的庭院裡,在攝影機凝視下,眾多家族成員,對鏡頭流露出親疏遠近各自不同的情感;而這家人的服裝,也是旗袍、和服、洋裝混雜,祖孫三代各異。短短的家族影像切片,不經意透露出豐富的大家族人類學訊息。(陳怡君撰;許蓁蓁、林建享審稿)(圖片提供:許蓁蓁)

基本資訊

  • 相關地點
    臺灣
  • 地點名稱
    大眾/南新/新營
  • 緯度
    23.9528/23.497/23.3078
  • 經度
    121.592/120.383/120.32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