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夢斷耶路撒冷

為了尋找孩提時內心的平靜,來到祖母的信仰之城耶路撒冷,但回到丹麥卻「失去了」信仰。導演來到催眠師的躺椅,進入催眠,穿過城市的邊境,再次回到耶路撒冷。「你就身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在你身體深處」。就像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的:「我們是用跟我們的夢同樣材質所造出來的。」在這部原本要找回信仰的旅程卻在旅程終點將信仰「遺失」,而以催眠找出「遺失」的紀錄片當中,耶路撒冷不再只是一個到處是「先知」的城市,而成了人的心智狀態(導演不諱言自己深受拉斯馮提爾早年電影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極深的影響)。混合了八厘米如夢幻般的粗粒子,畫質更清晰的十六厘米,以及現場訪談記錄的錄影帶,《夢斷耶路撒冷》的特異體質如水銀般反映了城市的「心智」︱瘋狂與理智就在邊界線上。導演跟隨三位「先知」:信基督的美國人泰德─「耶路撒冷,我的妻子。」;名為「以色列」、在哭牆蒙主召喚的猶太人,曾經是以色列的精銳部隊,從垃圾堆中撿可用的衣服和物品分給窮人,自己開墾田地︱「這塊土地就是我的妻子」;以及曾經沈迷毒品,在沙漠中被阿拉換回的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他們都要他相信他們各自的信仰,都分別要為他洗禮。在日益高漲的暴力氣氛,在其暗影中生活的人群(「他們什麼也不懷疑,因為他們相信」)和街道,到最終,就如波赫士晚年的詩句「有人將會夢到」:「將會夢到比今天睜著眼睛看見的情景還要真確的夢境。將會夢到我們可以創造奇蹟而不為,因為想像奇蹟會更加現實。」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JerusalemMyLove
  • 相關地點
    丹麥
  • 地點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5.0316
  • 經度
    121.51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