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往事只能回味

片子一開始,鏡頭逼向楊菀玲,她驚訝地大叫,見到故人的喜悅,盡在不言中。鏡頭再轉向一家工廠的門房,一位輪廓極深的長髮女子看著鏡頭回答扛著攝影機的阿階說:「知道呀!長頭髮的」!這是2002年,隔了十年,羅興階將鏡頭再度鎖定1992年台南勤祥紡織廠的昔日員工,在無預知的情況下,拍到再見面時那一剎那的驚奇與撼動。也挑動了他們回首十年前與資方抗爭的前塵往事。1992年10月,台南的勤祥紡織廠關廠,員工們頓時面臨了生計無著的困境,資方對員工表示:「資遺費會發,但是等他有錢時才能給。在工會的帶領下,台灣勞工第一次向總統府請願、第一次向行政院請願,是這群來自台南鄉下的底層勞工,他們的抗爭過程及一舉一動影響了往後台灣勞工抗爭運動的模式,也是台灣失業工人抗爭首篇血淚史。勤祥員工展開漫長的抗爭過程,希望能爭取該有的資遣費。創作者羅興階在十年前,鏡頭鎖定勤祥員工的抗爭,從台南廠址到台北的立法院、行政院所在地,並記錄了工會領袖林進坤、裴文祥、楊菀玲等人與資方和主管勞工事務的官員所進行的協調會議,和工會同仁的互動。其中懷孕的楊菀玲在抗爭中始終站在最前端,其夫裴文祥則一度因為與警方發生衝突,被帶到城中分局。原住民女孩的阿春從十二歲的童工做起,到十七歲時突然沒有預警地碰到工廠即將關閉,在一場場的抗爭中,她以淚洗面,敘說社會底層民眾面對生活的無助。這部紀錄片貫穿了十個年頭,提起當年的抗爭,參與者無不欷噓,慨嘆說,外勞侵蝕了台灣勞工的工作空間,如今求溫飽與安定的生活最重要,縱使時光倒流,也不願再去抗爭了。當年楊菀玲所懷的孩子已經十歲,裴文祥轉到另外一家工廠工作日以繼夜地工作、楊菀玲在家接加工品;而林進昆轉為賣炸雞腿的小販;阿春仍在擔心中,因為經濟愈來愈不景氣,害怕又要面對一次地關廠裁員,在百般無奈中,只能買一張彩券,亟待能藉此翻身…十年來,台灣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唯基層民眾的生活並未改善…。值得一提是,攝影機的存在,在片中發揮了對抗公權力的作用。台灣官方的無能,在羅興階鏡頭見證下一一呈現。

基本資訊

  • 相關地點
    臺灣
  • 地點名稱
    同仁/同仁/國立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4069/23.9248/25.0316
  • 經度
    120.513/120.529/121.51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