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1989年,台灣已經解嚴一年多有餘,作者以採訪三位逆光剪影的媒體人做為主線,討論台灣媒體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政治態度。片中大量運用報紙頭條及三台新聞報導,引述台灣媒體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不斷強調中央電視台,如何扭曲天安門事件,說學生是歹徒,說廣場上無一人死亡。但另一方面,在1989年520事件時,三台亦叱喝農民為暴民、不法分子,作者利用交叉平行剪接,兩地的官方說法一來一往清楚對照。報導把觀眾導向反共,而非推向民主,流行歌曲、連續劇亦加深渲染情緒,使觀眾激動,卻沒有深入的報導天安門學運的前因後果,煽起整個台灣的反共情緒;駝鳥心態避免人民對台灣民主現況的質疑。作者在片中雖無任何旁白,但在看似說明性文字所隱含的意義,作者的觀點已充分流露出來。八○、九○年代媒體的報導,在520事件,我們看不到當年農民的心聲;在天安門事件,我們既無能為力卻又隔海起舞。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台灣媒體何以依然如此墮落,如此令人痛心疾首!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相關地點
臺灣
地點名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
緯度
25.0316
經度
121.51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