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9年老國代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75年增額代表任期延長為九年,引起民怨,在學生的譴責下,展開三月學運。以「自由、隔離、和平、秩序」四大原則靜坐抗議,來面對政府或可能出動自鎮暴部隊。學生們要求有四點: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民國是會議、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他們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聚集了五千多名的學生,南北串聯,教授和學生大團結,以野百合展現其草根的生命力。在抗議期間,有些群眾支持鼓勵,主動捐錢援助學運,甚至從南部上來支持。趣昧的模仿秀及創意歌曲帶動氣氛,更帶有年輕學子的浪漫革命情懷,在彼此的相互打氣下,堅持要政府有所行動後,才會結束靜坐。在後期因為政府妥協有限,學生的內亂在意見無法溝通落實下逐漸浮現,民眾亦開始質疑學運對政府的影響力。一百五十個小時的抗議靜坐在同學事業未竟繼續監督下結束,而其實不論政府決定如何,這場學運對當時台灣人民思考的啟發性才是真正值得深究的。片中訪問許多學運或非學運人士,有些人在片中總是背影或是在陰影中,是怕發言人被蒐證,而故意的避開。在當時片子剪輯完放映的時候,學運的同學仍批評此片觀點的角度不是站在他們那邊,但是,這部片子目的是為了記錄運動而不是參與運動,是為了感染其他民眾而不只是學運中的小眾而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