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爭與和平

影片拍攝歷經了印度、日本和美國三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爭與和平》儼然是一篇記錄和平運動分子面對全球武裝和戰爭的電影史詩。印度郊區的核子試爆,戲劇性地穿插甘地遇害的畫面,使得全片交織恐怖與歡樂的奇詭氣氛。甘地死後的五十年,關於他的記憶如今彷彿海市蜃摟,我們渴想和平的理念也似乎益發地遙不可及。導演的話-印巴邊境衝突如火如荼,兩國早已不宣而戰;加上核武災難威脅無日無之,全面戰爭隨時爆發。我們這些敢於提倡和平的少數派,在這殺氣騰騰的關頭做些什麼好呢?沈默的大多數也許骨子裡認為只有與鄰國和平共處,才有公平的經濟關係與政治自由可言,我們如何走向這些人呢?今天印巴兩國的種種勢力,都拿國籍作遮醜布,迫使窮人出賣土地、空氣、水和主權。傳媒每天報導某某家人伏在為國捐軀士兵遺體上,發誓把兒子一一送上戰場。誰還會有膽量上街呼籲停戰。早在1998年印巴總理友好會面之前五年,兩國的和平運動份子已開始舉行會議。他們還聯名上書政府,要求恢復兩國貿易旅遊,逐步削滅軍備,協商解決喀什米爾等問題。這些曾跨越國界的人,都被鄰國百姓渴求和平的心願打動。巴基斯坦人訪問印度時,印度人熱情備至;當我們訪問巴基斯坦時,也同樣受到厚待,完全沒有某些政客和傳媒大肆渲染的國仇家恨。很多人認為兩國總理會面,是核試後高漲的和平呼聲使然,殊不知政客手上的和平靠不住。利用仇恨毒素獲得權力的人,又怎能成為毒素解藥?不幸,毒素已傳染給中產市民和知識份子。凡不公開表示愛國的,將成為仇恨對象。只有未受現代經濟和仇恨毒素完全入侵的農村,才見到和平與清醒的曙光。1998年5月11日核試那天,試爆地附近的卡圖拉村,發起了一場和平示威。遊行隊伍穿越賈斯坦邦和北方邦,三個月後在一千五百公里外佛祖傳教之地沙納夫結束,那是8月6日,正是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的日期。我從遊行的老百姓身上,感受到水泥叢林中已難得一見的活潑人性。我深信長久的公正和平,可以在喀什米爾、科索沃、伊拉克及任何地方通過民主實現,而非通過武力。如果覺得以武力奪取土地,比理性贏取人心更重要的話,我們便會給徹底打敗。

基本資訊

  • 相關地點
    印度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