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河水堰

河水堰是桃園臺地上經常看到的景觀。由於桃園大圳的特點之一是回歸水的利用,因為桃園大圳灌區的地勢大致從中部向沿海區域呈100分之1至120分之1的自然斜坡度,因而可在臺地上各條溪流築造數量龐大的河水堰,攔取上游流下的地面逕流水。並且經過灌溉分流之水,也常有局部流歸天然溪澗。 為攔取這些流失的水,使能回歸,重複使用,桃園大圳組合興建了132座河水堰,戰後桃園農田水利會又陸續增建河水堰,至民國84年(1995)已增加到269座。 河水堰,又稱「圳首」,日文稱「河水締切」,是在河川中築攔水壩,使水位升高,形成落差,導回各支線、分線和埤塘,或直接做灌溉之用。因而有效地攔取了桃園大圳灌區所需水量的4分之1,增強了桃園大圳的灌溉功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煒舒
  • 貢獻者
  • 創作者
    臺灣桃園農田水利會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