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菊花石

  吳學讓(1923-2013),四川省岳池縣人,因淡泊名利、謙遜隨和,自號「退伯」。20歲時考入當時遷至重慶的國立藝專,主修花鳥,師事諸樂三、吳茀之、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李可染、鄭午昌、傅抱石等名師,傳統筆墨根基深厚。1948年渡臺進入嘉義中學任教,展開在臺灣的藝術創作與美術教育生涯。   1956年,吳學讓首獲第11屆全省美展文協獎,1959年又先後獲得第14屆全省美展國畫部第一獎、第8屆全省教員美展國畫部第一獎及台陽美展國畫部金礦獎。1967年起,吳學讓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衝擊,開始從事現代水墨畫創作,並與劉國松等人創辦「中國現代水墨畫會」。吳學讓於1983年自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退休,移居美國,持續創作,並將生活周遭事物轉化為藝術作品,實踐「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的理想;1984、85年,又連獲中華民國畫學會會畫教育金爵獎與中國文藝協會國畫類金質獎。1988年,受蔣勳之邀返臺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直至1993年二度退休。   吳學讓一生勤勉於學,在大陸時期的國立藝專就讀期間,工筆、寫意、書法、篆刻、指畫無所不學,亦無一不精。除了直接面向大自然「師造化」之外,也廣泛吸收師長及近現代、古代名家的精髓再加以反芻,既具傳統筆墨根基,又有現代視野,以厚實的根基汲古開今,造就了他藝術風貌的豐沛多姿。   此幅〈菊花石〉作於1994年,從筆法、墨韻、構圖、設色到落款書風,明顯承續吳昌碩一脈金石畫派法乳,然於其中又見平淡天真逸趣,凸顯出吳學讓謙和無爭的天性。吳學讓一生創作,穿梭於古今中外的思潮中兼容並包而無所偏廢,此畫作於從心所欲之年,卻能自如的回顧40餘年前受國立藝專諸樂三、吳茀之二師金石畫風的教導,即可窺見吳學讓純篤真誠的心志與胸懷。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